开栏语:为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香港作为盛世之都的城市魅力,今年,香港启动实施内地媒体香港专题采访计划。
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邀请,6月12日至19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与其他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对香港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进行报道。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俯视、探头、双飞退、八字花……6月13日,在香港三栋屋博物馆内,客家舞貔貅第六代传承人钟浩声和徒弟向内地媒体香港专题采访计划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看到,在钟浩声的指导下,徒弟陈家民双手顶着貔貅头,儿子钟焯岚身披貔貅彩衣,两人一前一后,配合默契,时而俯冲、时而跳跃、时而飞腿,动作干练,展现出昂扬的精神面貌。
6月13日,香港客家舞貔貅第六代传承人钟浩声在向观众讲解舞貔貅的传承脉络。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客家舞貔貅,又称斗牛,源自江西一带,之后传到广东,在清代传到了香港。
“很多节庆活动都会舞狮,希望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节庆活动上也能有舞貔貅。
”钟浩声说。
客家舞貔貅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内项目之一。
截至目前,香港已有12个项目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包括全真道堂科仪音乐、古琴艺术、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中秋节——大坑舞火龙等。
其中,粤剧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13日,内地媒体香港专题采访计划团在香港三栋屋博物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情况。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香港三栋屋博物馆展出的花牌制作技艺。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香港从2009年开始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三年收集,共整理出48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单。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总监何惠仪说,三栋屋博物馆邀请了超过3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团体参与展览制作,展示多项本地传统文化和技艺,包括狮头制作技艺、广彩制作技艺、潮州糖塔制作技艺、点心及蒸笼等制作技艺、手托木偶粤剧、客家舞貔貅等,堪称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本营”。
三栋屋博物馆是隐藏在香港闹市中的古建筑,是一座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围村,于1981年被列为法定古迹,1987年重修成三栋屋博物馆后,正式对外开放。
2016年,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在三栋屋博物馆设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发挥其展示和教育作用。
钟浩声、钟焯岚、陈家民,多次被邀请到这里表演舞貔貅。
6月13日,内地媒体香港专题采访计划团到香港三栋屋博物馆参观。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因为我爸爸是传承人,我也是没办法才去学的。
”钟焯岚坦言,起初并不愿意学习舞貔貅,觉得这是“老古董”,只有老一辈人才去看。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钟焯岚慢慢喜欢上了舞貔貅,并在传承中加以创新,给予舞貔貅更多“潮”的元素,增加貔貅颜色种类。
“再过几天,会去一个有500多人观看的演出活动上表演舞貔貅。
”钟焯岚对此充满期待。
2018年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拨款3亿港元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
截至去年底,该计划已资助123个非遗项目,资助总额逾1亿港元。
“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年轻人走进三栋屋博物馆,了解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惠仪表示,还要推动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