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款现役载人飞船,众所周知,神舟载人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从神舟一号开始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难免会有一种错觉,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都是一样的。
其实不然,尤其是轨道舱,一舱分饰多角,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直以来,飞船返回舱和推进舱的职能相对固定:返回舱,在上升段和返回段是航天员们的座舱,飞船的关键状态信息大都显示于返回舱的仪表屏幕上,在飞船单飞的那些年,航天员们几乎要一刻不离地在返回舱轮流值班,确保随时掌握飞船的飞行状态,因此,返回舱的角色——航天员的座舱+工作舱;推进舱,顾名思义为飞船提供推进动力,发动机、电源等都位于推进舱,因此,推进舱的角色——飞船的能源舱+动力舱。
而轨道舱承担的角色就复杂了,从神舟一号起至今经历了多次变形,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配重空舱神舟一号轨道舱除轨返分离的供电设备外没有安装其他设备,仅起到配重作用,在轨飞行一天。
第二阶段: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舱从神舟二号起,轨道舱被赋予了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舱的职能。
从神舟二号到神舟六号,在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作为留轨舱继续在轨道上飞行。
这也是早期的飞船轨道舱有太阳电池翼的原因,在轨道舱分离后独立飞行期间为设备提供电源。
神舟二号模拟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