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亭历史风貌区的民国建筑。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在傅厚岗路边的围挡内,百子亭正在进行着它的“文艺复兴”之路。
继徐悲鸿和傅抱石故居完成修缮后,原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段锡朋、法学院院长杨公达的故居也开始了外立面修复。
与以往不同,这批民国建筑修缮后不再是一关了之或是定时开放仅供参观,而是将实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一座南京版“新天地”将在此破茧而出。
民国“南京第一住宅区”变身“新天地”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位于中央路傅厚岗,东临百子亭路,西临中央路。
提到这里的民国建筑,南京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傅厚岗路边的徐悲鸿和傅抱石故居,那里“常年关着门”“显得很神秘”。
人们难以想象,环境不佳的百子亭地区,作为民国时期文化精英、社会名流、政府要员云集的“南京第一住宅区”,至今还有一批民国建筑长期淹没在各种老旧房屋之中不为人知。
如何让这样一座历史街区恢复昔日荣光?南京自2013年开始谋划。
2019年,百子亭规划设计方案正式进行批前公示,历史风貌区终于有了清晰定位。
这里将引入上海新天地模式,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打造南京民国时期重要近现代风貌展示区,南京重要的文化艺术创意区,具有南京特色、功能复合的文化和时尚休闲街区。
以旧创新,百子亭这次要“活”起来市规划资源局玄武分局局长刘光治告诉记者,历史建筑长期谢绝接客或修缮后定期开放,不仅难与市民互动,有些建筑还会因疏于管理,逐渐残破,反而不利于保护。
2017年,国家文物局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提出对历史建筑有效利用,促进对社会开放。
他们对百子亭风貌区项目进行了深化研究,对比小西湖留屋又留人的“烟火气”改造,百子亭建筑较少,部分房屋空置,缺乏“生气”,更适于合理的商业开发,“这样可以将故去的历史再次活现于人们眼前,让文物‘活’起来。
”历史建筑进行商业开发,会不会造成破坏?记者昨天从傅厚岗路走进围挡区,一个洋楼错落、花园优美的建筑群令人惊叹。
徐悲鸿故居已修葺一新,其半身雕塑面朝庭院,院中高大的玉兰也是规划中特意保留的。
徐悲鸿故居在二三十年前被贴上了当时很流行的瓷砖,这次建设方找到了历史照片,工人小心地将瓷砖一块块剥离,再按照历史照片调制灰黄色涂料粉刷墙面,并留出部分青砖墙体。
这里的青砖黑瓦,也多来自旧品的收集,以体现历史的真实感。
在室内,老宅修缮后,表面附着一层轻质地板、墙面,按现代艺术设计,如同给房内加了一件保护衣。
打造新地标,10月试开放“我们曾以石库门建筑为基础,打造了上海新天地这个经典项目。
石库门的历史印象和新天地的文化娱乐时尚符号共生共荣,成为上海的时尚与旅游地标。
”瑞安集团百子亭天地项目发展总经理肖鹰告诉记者,在南京的项目,依然会坚持修旧如旧,以旧创新。
据介绍,这些过去各自封闭的建筑和院落,正拆去围墙,按照街巷肌理,形成步行串联的共享空间。
花园、阳台、老物件、外摆空间,让建筑与人形成互动。
百子亭路过去的单向车道也将被改造成双行道,沿街环境整治,封闭围墙打开,形成开放式空间和景观。
瑞安集团南京商业总经理、百子亭天地总策划人许艺珏表示,百子亭以2.0版“新天地”的姿态融入文化、艺术、社交等元素,希望能给南京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
人们走在街区里会有一种时光错乱感,而进入每一幢房子,又能感受当下最新的文化和消费体验。
记者获悉,作为“四新”行动的品牌项目,百子亭天地将打造南京夜经济的新地标。
今年10月,街区就将试开放部分空间,让市民先睹为快。
309处重要近现代建筑已有273处完成修缮2015年,南京制定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产权置换、修缮保护、功能转换等办法,对近现代建筑进行系统保护,使各类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出活力。
迄今为止,在全市309处重要近现代建筑中,已有273处完成了修缮工作,其中就包括扬子饭店、和记洋行、百子亭历史风貌区等一批重要近现代建筑。
“历史建筑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有助于传承城市记忆,走进市民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何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