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卯、严卯起于西汉,至王莽新朝时,因“劉”有“双刀”,遭刻意禁用(卯为双刀),东汉刘秀朝恢复使用并予推广。
其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汉书》、《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舆服志》。
《舆服志》记载较详细:乘舆、诸侯王、公、诸侯用白玉,奉禄2000石﹣400石及其他私学弟子、低阶官吏用象牙、黑犀,400石以下及士兵用桃木为制作材料。
这是东汉时的使用规制。
因玉质刚卯原本就少,一支出征的部队可能只有首长有一套,是故保存至今的双卯数量极少,拍场上已达二百万一枚,弥足珍贵。
2015年夏专程去南京博物院谒赏,不承想外出巡展了,未见到“真神”。
刚卯和严卯是汉代“四大辟邪”中最具文化信息的文物,二者文字不同,功能相当。
刚卯殳书内容常见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
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共34字;严卯殳书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共32字。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正月吉日吉时,用虔诚隆重的礼仪祭祀四方神灵,神灵也应许了;炎帝命令祝融,让夔龙护佑,一切疾病伤痛都没有、一切魑魅都不敢阻挡我。
从文字内容可见,刚卯严卯的殳书是经反复祝福过的符咒,一切灾厄都会遁去,是大吉圣物。
先说殳(shu)书。
研究书法史的人都知道,殳书是秦代八书之一。
秦书八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书同文”后即统一为秦小篆。
湖北云梦秦简上的“秦隶”是毛笔书写,文字结构与殳书相似,半篆半隶;不同之处在于,殳书是砣刻或划刻的,笔划不会“拐弯”、是直线条,看似缺笔划(见下图一)。
图1:刚卯一侧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说,刚卯殳书是中国方块字的刍形,在书法艺术发展中上承篆隶、下启魏楷,具有重大意义,后期的石刻、碑刻均受刚卯殳书的启蒙,发展出了“魏楷”,包括今人所能见的魏晋南北朝龙门二十品、元氏家族墓志等等,共同构成汉字书法艺术宝库中最精彩、最具营养的部分。
康有为说魏碑“随取一体,自成一家”,实为真知灼见。
鄙人管见,习书者若无视魏晋,直入今人书(包括唐宋),则习欧颜虞柳、米黄苏蔡,陷其窠臼无力自拔,终其一生亦无法超越唐宋诸子,终难大成。
若先从魏碑入手,取结字、线条技法,再习二王及唐宋明诸家,必有成就。
双卯中的文字是研习书法尤其是秦八书的绝好材料,这也是双卯的文字与书法价值所在。
再说鉴定。
图2:刚卯一面(为防恶意仿冒,在此不作全貌展示,请谅。
)由笔者所藏实物看,从其玉质、皮壳、包浆、沁色、蚀坑、打孔及工艺特征判断,系汉器无疑,但与一些专家所述刚卯差异巨大:1.形制:长正方柱体@长方体;2、字数:34字@50字;3.内容:50字涵盖32字,内容自然相差甚多;4.、刻字方法:硬物刻划@砣刻:5.起源:时间界定不应为西汉晚期。
持专家观点的主要以中国玉文化研究会沈华先生等人为代表。
沈老师是国内研究古玉成就极高的少数学者之一,对古玉功能、鉴赏、文化背景及至市场表现等方面的研究广泛而深刻,著述颇丰,令人钦敬。
但仅就刚卯严卯的研究结论而言,鄙人虽不才,亦不敢苟同。
以前述五点综论:首先说起源,一是从社会背景判断,应在西汉或更早,刚卯从桃符演化而来;以桃木作制作材料,其耐腐性与玉不可比拟,两千年过去,存世几无可能;田野考古在西汉晚期墓中仅发现玉质刚卯,即将刚卯起源界定在其时,无异于刻舟求剑,或许,木质刚卯被焚烧随逝者去了呢?毕竟有事死如事生的葬俗,一切皆可以烧化给主人,出土器中很多就有火烧痕迹;二是传统文化中的每一个文化现象、文化符号,其消失可能突兀,但源起、发展、统一或分类都是渐进式的,文字、各种艺术形式、制度、语言等等,包括双卯,无一例外。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乱频仍,出于趋吉心理,兵民制作双卯用于避祸免灾辟邪,是完全符合社会现实背景的。
故尔,将双卯起源界定于西汉晚,至少在逻辑上有失严谨,有丁氏穿井之嫌;习惯上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后,玉路开通,白玉才大量进入中原,这应该是专家们将刚卯起源定于西汉晚期的主要依据,但白玉刚卯不代表所有材质、形制、文字内容的刚卯。
第二说刻字方法:方法一即专家观点讲的,卯日吉时用硬物刻划符咒,从实物看,的确是多用硬物刻划,类似于皇象作《急就章》,刚卯殳书笔划很是潦草,确是“急就”而成。
且不说材料制作、设计、草稿等准备工作,仅仅刻划工序,若非业务精熟且膂力过人者,一个时辰内在光滑坚硬的方寸玉材上绝对不可能刻出三十多字来(木质材料另当别论)。
再者,卯日吉时完成制作,更要在卯日吉时完成佩戴仪式,沐浴净手、焚香祈祷,古人的仪式感非今人可比,整个过程显然在“吉时”范围内无法完成的。
那么,就存在提前完成或基本完成制作的可能--砣刻即是现实可能的第二种方法。
用砣刻的方法,一是可大大延展生产周期、提高“产能”,满足市场订单需求,二是砣刻线条工整、字迹清晰,整体质量远高于刻划“急就”的刚卯。
图三:汉代刻划刚卯(图片载自网络)后世唐、宋、明、清诸朝均有仿作,文字用砣刻且明显区别于殳书,形制各异。
专家观点将砣刻文字的刚卯严卯一概归于后世仿品,未免人云亦云、主观武断,因为实物会“自我介绍”。
第三论形制、字数及文字内容。
其实这几方面无需赘言,道理极简单:时间差和地域差异。
不同发展时段、不同地域会在诸多方面形成差异。
班固作《汉书》时距汉朝立国二百年,南朝宋史家范晔编撰《后汉书》成书时距东汉亡又过二百年,其参考史料就是《史记》、《汉书》,从今看,“三史”对双卯的起源、发展、类别梳理等存在阙漏,或是太过惜字如金了。
至于广袤复杂地域造成形制、字数、内容等方面的地域差异,自不待说,实物即是铁证。
图一、二所示即笔者所藏两件之一,白玉、长方体,刻五十字但内容涵义大致相同。
鉴定技术方面尽可见仁见智,乐见不同,欢迎探讨。
中国古玉文化的核心是心理学即趋吉心理,这种特殊的玉文化给中国人以积极向上向善向好的力量,而哲学、美学只是其辅助“工具”;玉文化给中国人特殊而绵延不绝的信仰,即对先人负责、对后人负责。
最鄙视有人动辄说中国人没信仰之类妄言,其实是其无知,将信仰与宗教划了等号。
汉民族所信的“天”即是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相较于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新教、伊斯教,汉民族就是无神论者、是“天然”的马克思主义者。
汉代玉文化的继承主体是楚玉,楚玉文化以凌家滩文化为代表,上承良诸、红山,玉文化的迁徏融合以后另外探讨。
刚卯严卯是中国玉文化趋吉心理的典型载体,其所涵盖的文化内蕴具体而深刻,尤其是趋吉的心理暗示作用,形成强大而独特的精神力量,令中国人不屈、不卑、不弃,坚韧、乐观、豁达,进取而不失淡泊,机敏而不失理智,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远远优于西方人。
作为文物,刚卯严卯的历史价值、心理文化价值、文字与书法价值共同构成了其市场价值表现,也令其所有者感到无法言喻的释然、豁然、欣然、淡然、安然。
申也斋主 癸卯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