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之后迅速成为国内最流行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旨和情节自有公论。
在这里只谈其中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刚卯。
刚卯、玉玦等珍稀玉器在“览玉盛会”上出现,意味着韩子奇完全具有了和蒲绶昌并驾齐驱的实力,这是小说情节的一个转折点。
韩子奇利用这些宝玉向蒲绶昌“示威”: 青玉镂雕螭凤纹剑鞘饰,青玉涡纹剑首饰,青玉夔凤纹(又鸟)心佩,在他眼前缓缓地游过去,像一片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云彩。
他一时还不能明确判定身处于什么时代,直到一件四面形的立柱白玉出现在面前,他才像被一棒击中似的叫出声来:"刚卯!汉朝的刚卯!" 在谢铁骊所导演的1993年版《穆斯林的葬礼》中,出现了下面两个镜头,所展示的正是汉代刚卯。
也许有观众会感到奇怪,这个不起眼的方块小玉,值得大书特书吗? 刚卯常常和严卯并称,两种玉器的存世量都极少,真正的汉代刚卯、严卯却难得一见。
国内有数十家博物馆陈列出先秦两汉的玉器,但能够展出汉代双卯的,却只有上海博物馆等寥寥数家,这就是古玉界的“大熊猫”。
天津博物馆藏 汉玉刚卯、严卯 (一)双卯:流行于汉代的护身符 刚卯和严卯得名于开首铭文“正月刚卯”和“疾日严卯”,关于双卯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仪志》、《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舆服志》等典籍,《后汉书·舆服志》中的记录最详,并将刚卯和严卯称作“双印”(疑为“双卯”之误): 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
上合丝,乘舆以贯白珠赤蕤,诸侯王以下以赤丝蕤,各如其印质,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决,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凡六十六字。
这段记录中所透露出的信息非常丰富,我们对于汉代刚卯的基本认识正是来自于这段话。
第一,它记录了汉代刚卯的形制和刚卯、严卯的同铭文;第二,因佩戴者身份等级不同,刚卯和严卯会采用玉、黑犀、象牙等不同质地,但犀角、象牙等易腐烂,目前尚未有发现;第三,它记录了刚卯和严卯的装饰方式。
亳州博物馆藏玉刚卯,图片来自亳州博物馆网站 不过《后汉书》并非关于刚卯的最早文字记录。
之前的《汉书·王莽传》记录了王莽废刚卯之事: 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
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
博谋卿士佥曰,天人同应,昭然着明。
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
在“正月刚卯”处,颜师古《汉书注》中称: 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
”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
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
刻其上面,作两行书……师古曰:“今往往有土中得玉刚卯者,案大小及文,服说是也。
莽以刘字上有卯,下有金,旁又有刀,故禁刚卯及金刀也。
” 东汉班固提到了王莽因劉为“卯、金、刀”,为压制原本的刘姓皇族而废刚卯和刀币,颜师古则引述了东汉灵帝时的服虔和晋代晋灼在刚卯尺寸上的矛盾,并根据当时出土发现的刚卯而肯定了服虔“刚卯长三寸”的说法。
此外,颜师古在注西汉史游《急就篇》时曾提出一些观点,后文再叙。
关于刚卯的关键文献材料仅有上述几则。
其他材料多以上述材料为基础,所谈内容大同小异。
比如宋代马永卿在《懒真子》中提到于士人王君毖家见一玉刚卯,,“长短广狭,正如中指”。
这一尺寸与服虔所说相近。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张岱的《夜航船》,都将刚卯列入“奇珍”,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五中谈及“刚卯”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