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非洲人民的认知里,一次性收获几万斤的农作物,简直就是梦里才会有的生活。
至于那些我们在国内随处可见的水井,他们更是闻所未闻。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村子的村民不仅每人都能免费领到充足的粮食,甚至还能喝上了甘甜解渴的井水。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此干旱贫穷的非洲,村民们的生活为何会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事的开始,还要从一个姓董的男人说起。
中国小伙造福非洲董先生原本是做编织品生意的,他不远万里从国内飞到了非洲安哥拉,在当地开了一家编织厂。
他打算在这里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对于工厂的各项事务他都亲力亲为。
没过多久,董先生的编织厂就开得风生水起,生意好得不得了,他也赚得盆满钵满。
但就在这时,董先生却发现了当地人对种植业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大片的土地要么是荒田,要么就是种了东西但却颗粒未收。
粮食收成无法保障,村民们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很多人甚至经常出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
于是热心的董先生看不下去了,他决定帮助村民振兴农业发展。
而第一步就是开垦荒地。
当地有很多荒田,董先生原本打算带领大家轰轰烈烈地开荒。
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认为自己不能太莽撞,最起码要先确定可以种什么农作物。
于是他先要来一亩良田,种下了红薯当试验品。
等到红薯成熟的时候,董先生也无比庆幸,幸亏当初自己没有冲动。
因为这块试验田里种出来的红薯,个头大小根本比不上我们国内的红薯,最大的也跟成年人的手指差不多。
但董先生并没有气馁,而是吸取了这次的教训,找来了专业人士帮自己分析,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专业人士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地太干旱,并不适合种植董先生挑选的这种红薯。
于是在他们的指导下,董先生又轰轰烈烈地搞起了种植红薯的事业。
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起初董先生说要带村民种粮食致富时,大家都不太相信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
现在看到董先生亲手种出了一大片地的红薯,村民们又一窝蜂地跑来向他请教。
董先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种植经验都告诉了他们。
为了大家少走弯路,董先生又决定租一辆拖拉机,带领村民去开荒,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他们。
除此之外,董先生还给跟他一起劳动的村民提供了免费的饭菜,这也让他们受宠若惊。
真诚永远都是必杀技,董先生的付出不仅换来了大丰收,更赢得了村民们的喜爱和信任。
农作物大丰收种植的农作物取得了大丰收,村民们每个人都异常欢喜。
不过看着满地的红薯和玉米,董先生却觉得还不够,于是他又琢磨起了新东西。
董先生当初带领村民们,一共种植了红薯和玉米两种农作物。
几乎每位村民都参与到了这项劳动中,大家配合默契,几乎没有人喊苦喊累。
董先生当时就决定,等到收获时,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让每个人都得到劳动成果。
有了董先生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红薯和玉米都迎来了大丰收。
大家开心地就像过年了似的,有些第一次见到比手还要大的红薯的村民,更是抱着红薯一个劲地亲。
路边的非洲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她没想到有生之年,自己还能看到村子里丰收的场景。
董先生也没有食言,他和朋友一起,很快就把上万斤的红薯和玉米分成了相等的分量,保证每个村民都能排队领到。
董先生的这番操作,和我们国家当年的集体生活非常相似。
或许当初他也是受到了这样的启发,才会在安哥拉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大展拳脚。
值得一提的是,在种植红薯和玉米的同时,董先生也考虑到了当地最为严峻的干旱问题。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充足的水源,便决定要带村民们修水库来存水,不然大家辛辛苦苦种起来的粮食将会面临干旱致死、颗粒无收的局面。
说干就干的董先生很快就召集了一大批壮劳力,大家在空地上挖出了一个巨大的水坑,存满了一水库的水。
干旱问题在大家勤劳的双手下迎刃而解。
让董先生非常动容的是,当地人自从决定跟着自己种地,从来都是无条件服从管理,并且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这种精神让他更加坚定了带领村民们致富的决心。
村民们默默地把分来的红薯都加工成了红薯干,香甜可口的红薯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
董先生彻底被大家的勤劳能干给征服了,于是他又费劲巴拉地给村民拉来一车的鸡鸭,想让他们在掌握种植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养殖业。
不得不说,董先生的脑子的确很灵活,而他也是真的在为当地村民着想,希望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
村民们非常感谢董先生的付出,他们也没有辜负董先生的一片期望,越来越多的小鸡仔和小鸭子被繁殖出来,大家的生活水平终于有了质的飞跃。
但这时的董先生却又忙活起了新东西。
他觉得从村子里现有的田地来看,只种玉米和红薯还不够,他想要将花生和木薯放在一起套种,这样既能节约田地,粮食的产量也能翻倍。
但是董先生的想法真的可行吗?水井的诞生其实董先生自己也没有什么把握,毕竟他之前也没有尝试过,但是既然已经开了这个头,他也没有回头路了。
不过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花生和木薯的套种居然真的成功了。
花生颗粒饱满,木薯长得也非常茁壮。
此时的董先生在村民的眼里简直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大家对他的爱戴也直线上升。
董先生注意到,在辛勤劳动的队伍中,不乏一些背上背着孩子的年轻母亲。
她们手里挥动的是锄头,也是填饱肚子的盼头,而她们背上的则是人生的希望。
董先生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淳朴的村民打动,而他也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这里的人们带去便利。
他不仅拿出了自己编织厂的草席给他们使用,还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请来了打水井的人,以后大家就不用为喝水而发愁了。
这样的消息无异于重磅炸弹,炸晕了常年饱受干旱困扰的村民。
不过为了顺利打水井,董先生也吃了不少苦头。
由于董先生所在的村子比较偏僻,他只能开车去请几百公里之外的打水井工人。
在回村之前,董先生就和他们商量好了价钱,打一口井三万块。
然而等打井工人开车跟着董先生来到村子之后,却突然反悔了。
他们觉得在这样干旱的地方打一口水井不划算,除非董先生涨钱,否则他们就拉着机器回去。
工人们就是吃准了董先生和村民对水井的渴望,才敢坐地起价的。
董先生也在一旁思考着这个问题,机器和工人都已经到了村里,村民们也早已在一旁围观,哪有说不打就不打的道理?而且这机器还是自己跑了很多地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
再去找更便宜的,显然也不现实。
虽然董先生觉得自己被坑了,但最后他还是掏了五万块钱来打井。
不过董先生一时的郁闷,在看到村民们喜笑颜开的表情时,也全都烟消云散了。
水井很快打好,村民们第一次看到压出来的干净的水,一个个都睁大了双眼。
这时有村民提议回去拿水盆和水桶,于是大家便像百米赛跑一样,火速把家里五颜六色的盆都抱了过来。
水井里压出来的水清澈甘甜,村民们第一次喝到这样的水,幸福地都要昏过去了。
更有一些社牛的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围成一圈开始载歌载舞,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结语对于村民们来说,董先生给他们带来的是历史性的巨变。
从被迫接受干旱的束手无策,到拥有充足的水资源,从对农业种植一窍不通到种什么都大丰收,董先生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当地人的思想,也让他们成功地迈出了致富的第一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董先生的做法比单纯地给他们捐钱捐物,要强上百倍千倍。
给他们钱只会让他们学会不劳而获,而如今的村民们却是实打实地掌握了种植技术。
只要能自力更生,走遍天下都不怕。
作者:栀叶编辑:二爻本文由“睿鉴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