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 李海龙 严周兴禹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龙: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成都,610071,E-mail: 307910967@qq.com,13551865227严周兴禹: 南肯特学校(美国)South Kent School一、引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是埃及的国家标识和象征。
埃及金字塔呈方锥体形状,从四面看都是等腰三角形,颇似汉语“金”字故被称为“金字塔”。
迄今为止,埃及境内已经发现了约110座金字塔。
这些金字塔高低不同、大小不一,其中,胡夫金字塔规模最大、最宏伟、也最神秘,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游览参观。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相当于40多层大厦的高度,是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由230多万块平均重量为2.5吨的石块砌成,最重的石块超过50吨(金德华,1978)。
学界对金字塔的修建目的、建造方法、建造者等兴趣浓厚,众多考古学家纷纷前往实地考察、挖掘、研究,以致于一门新兴学科——“金字塔学”由此而诞生。
虽然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和学术贡献,但关于埃及金字塔仍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建筑方法就是其一。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工具、绳索、机械等)下古埃及人是如何将这么多巨型石块运输到100多米的高度,并且构筑成严丝合缝的紧密结构4000多年屹立不倒?学者们对此各持己见,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定论。
有提出通过修建辅助斜坡来运输石块的,有提出利用杠杆将石块逐层往上撬起的(Lehner Mark,1997),有提出石块利用定滑轮原理进行提升的(Akio Kato,2020),还有提出利用风筝提升技术的(雨辰,2004)。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修建金字塔的石块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石灰岩碎石(limestone rubble)和水泥(cement)现场浇注而成(Davidovit Joseph,1988)。
更有甚者提出金字塔由外星人、失踪了的大西洲神岛活下来的人、北非阿特拉斯山中麓一个柏伯尔部落等建造的神学观点(吴德成,1986)。
本文在总结分析已有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古埃及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形态,基于力学原理提出了地下挖坑建造金字塔的观点,并以胡夫金字塔为例给出了建造方法和步骤。
主要思路是将传统方法中的向上提举石块变为向下输送石料,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石块向下滑行的动能,大大节约能量且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墓穴安埋于地下的文化习俗,为揭开金字塔建造之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二、对传统建造方法和观点的评述本文只针对物质世界存在的建造方法进行探索,外星人、上帝、大西洲神岛活下来的居民、北非柏伯尔部落修建等神话、神学观点不在科学研究范围内,因此不予讨论。
由于石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