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宜家:一个瑞典品牌的76年发展史,成为不可复制的家居传奇(宜家1943年)

发布:2024-06-22 浏览:83

核心提示: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模拟真实家庭的场景化体验、极具性价比的高质低价、全球化的供应链资源与全球化的市场、仓库与卖场的一体化布局、平板包装与用户自主安装......这一系列历经76年,由点点滴滴创新积累而成的宜家竞争优势。很多人对瑞典的认识,可能主要来自于诺贝尔奖和这个国家的大企业,比如宜家、沃尔沃、爱立信、伊莱克斯、ABB等,其中宜家无疑是最闪亮的符号。宜家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宜家概念和经营模式的解析,一探宜家建立商业帝国的秘诀。划重点: 1.1943年,年仅17岁的英格瓦·坎普拉德以自己名字的

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模拟真实家庭的场景化体验、极具性价比的高质低价、全球化的供应链资源与全球化的市场、仓库与卖场的一体化布局、平板包装与用户自主安装......这一系列历经76年,由点点滴滴创新积累而成的宜家竞争优势。
很多人对瑞典的认识,可能主要来自于诺贝尔奖和这个国家的大企业,比如宜家、沃尔沃、爱立信、伊莱克斯、ABB等,其中宜家无疑是最闪亮的符号。
宜家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宜家概念和经营模式的解析,一探宜家建立商业帝国的秘诀。
划重点: 1.1943年,年仅17岁的英格瓦·坎普拉德以自己名字的首字母、所在农场名称的首字母以及村庄的首字母组合取名,创立了宜家(IKEA),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
如今,宜家每年售出逾1亿件家具,每年消耗全球约1%的木材资源。
2.宜家创业初始经营着五花八门的商品品类,直到1951年才全面转向家居产业,开始严格意义上“宜家”的经营。
这和其他著名企业的经历类似,都是受时代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旺盛需求所刺激。
宜家全面转向家居源于瑞典在50年代经历急剧而迅速的现代化,5万个农场关闭,瑞典政府建造了100万套公寓,用来安置那些离开土地的人。
这些人对廉价的家居产品需求旺盛。
3.宜家如今形成的一系列特色模式,绝大多数都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对危机的结果。
危机固然可怕,但是危险中往往蕴含机遇,如果企业能应对好危机,往往会因祸得福,成为构建竞争力的绝佳机会。
4.不是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不是模拟居家的场景化体验,成本思维才是宜家商业大厦构建的重要基础,这是外界很多忽视的。
不管是平板包装、民主设计、仓库卖场一体化等等,均是在严格成本控制下的产物。
5.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模拟真实家庭的场景化体验,极具性价比的高质低价,全球化的供应链资源与全球化的市场,融合吃住玩的卖场环境,仓库与卖场的一体化布局,平板包装与用户自主安装......这一系列历经76年,由点点滴滴积累而成的系统性体验构成了宜家无与伦比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1.1943年宜家成立,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让这个瑞典品牌走向世界1845年10月,丹麦作家安徒生受朋友们邀请到意大利的格洛斯顿城过圣诞节。
正当安徒生的马车在格洛斯顿的街道上缓缓前进,想要体会一下城市里圣诞节气氛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不远处一个五岁左右的金发小女孩正在卖火柴。
尽管她的手都冻僵了,但火柴一根也没有卖掉。
回到丹麦后,安徒生据此写出了著名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离安徒生的家乡欧登塞城不到400公里的瑞典南部,一个名叫埃耳姆哈耳特的小镇里,也有个男孩在5岁时便开始了卖火柴的生意。
事情的起因,是这个男孩的一个小伙伴想要让他陪着去买火柴,但是去商店的路途有点远。
这个小伙伴说宁愿贵点,也不要走这么远的路去买火柴。
小男孩于是把自己家里多余的火柴,和小伙伴做了这笔买卖。
当那个小男孩卖出第一盒火柴时,他的经商天赋好似由此也唤醒。
稍大一些,他就正式开始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
他一边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时,一边经常询问邻居们还需要什么产品,一边增加他销售商品的范围。
由此,他的生意范围不断扩大。
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17岁时,他在父亲的赞助下,以自己名字的首写字母(IK)和他所在的农场(Elmtaryd)以及村庄(Agunnaryd)的第一个字母组合成立了一家公司,这就是宜家(IKEA)公司。
而这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就是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先生。
如今,宜家已经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家居企业,在全球29个国家拥有超过355家门店。
2018财年,宜家营收为25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995亿人民币。
在欧洲国家里,平均每5个人就有1位睡在宜家床上。
宜家每年售出逾1亿件家具产品,每年消耗全球约1%的木材资源。
承载宜家产品与文化的《家具指南》,面向全球发行量已达到28.5亿册,仅次于《圣经》。
不夸张的说,我们很多人对瑞典的认识,可能主要来自于诺贝尔奖和这个国家的大企业,比如宜家、沃尔沃、爱立信、伊莱克斯、ABB等,其中宜家无疑是最闪亮的符号。
2018年1月,91岁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去世时,瑞典外交大臣马戈·沃尔斯特罗姆在Twitter上发文说:“英格瓦·坎普拉德将瑞典变成世界一流的国家,他是那个让瑞典走进世界的伟大企业家。
”瑞典中心党领袖安妮·洛夫(Annie Loof)也在Instagram上发帖说,英格瓦·坎普拉德是“改变人们生活的先驱,没有一个瑞典人像他那样与瑞典有如此深刻的联系”。
2.严格意义上来讲,1951年才是真正宜家诞生时刻,此后逐渐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家居企业“宜家”很多人研究宜家,一开始就会把其成功归结于对场景体验的胜利,但这仅仅是表象。
如果回头我们看看宜家的历史,很多答案尽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中。
1943年创立宜家时,创始人英格瓦才17岁。
对于还未成年,连成立公司的登记材料还需要拜托舅舅签字的他,起初销售的商品自然不会太高端,基本上就是怎么方便,怎么便宜怎么来。
第一次卖火柴的经历尽管是个很小,甚至被很多人会忽略的事情,但是对英格瓦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深的。
这让他意识到,做小生意就是“赚取差价”的生意。
后来他四处寻找便宜的火柴货源,并“大规模”买进。
以卖火柴作为起点,英格瓦什么便宜的商品都卖,比如钢笔、皮夹子、画框、装饰性桌布、尼龙袜等等。
由于商品的种类繁多,到1947年时,英格瓦想到用制作临时邮购目录册来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整理分类商品,使其条理化、清晰化;二是降低传播的成本,因为一件件商品去分开传播时,成本其实是很高昂的,远不如一本目录将其都包含其中,让大家自己去找自己要的产品。
为了节约成本,英格瓦还在这一年打起了当地收奶车的主意,利用“便车”将产品运送到邻近的火车站。
到1948年,23岁的英格瓦开始涉入家居行业时,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家居是个多么好的行业,而仅仅只将其作为一个增加产品种类的途径。
真正让英格瓦决定火力全开,决定进入家居行业的,是在1951年。
这一年,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与很多欧洲国家签订了《巴黎条约》。
这个条约实际上真正开启了欧洲一体化时代,是欧共体以及欧盟的雏形。
与此同时,瑞典在50年代正经历急剧而迅速的现代化,5万个农场关闭,瑞典政府建造了100万套公寓,用来安置那些离开土地的人。
这些人,一方面购买力不高,但是对廉价的家居产品需求却很旺盛。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 英格瓦看到了成为大规模家具供应商的机会。
于是,他决定停止其他产品的销售,集中力量专注低价的家具,宜家的《家居指南》也于这一年诞生了。
严格意义上来讲,1951年才是真正宜家诞生时刻,此后逐渐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宜家”,在家居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3.不惧怕危机,宜家将“核心弱势”转换为“核心优势”宜家在1951年决心专注家居时,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低价”。
这个词,可以说是宜家理想、商业理念和概念的基石。
我们之前在研究沃尔玛时,也谈到“低价”几乎是大型零售连锁业的一个最核心要求。
这能很好的解释在1953年,宜家为何会开设家具展销厅。
这个家具展示厅,是宜家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英格瓦发现,在与其他家具商进行价格竞争的时候,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必须做到:在价格一样的情况下,自己的产品要比其他家好。
但是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你的产品更好呢?英格瓦想到的就是通过开放家具展销厅,以立体的方式展示其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低价格。
人们在宜家大面积的空间展示过程中,自然会相对明智地选择他觉得物有所值的产品。
宜家的做法在引来大批消费者的同时也引来了竞争者的抵制,瑞典全国家具经销商联合会甚至开始禁止宜家参加家具交易会。
于是,英格瓦不得不采取注册一系列新公司等办法来隐瞒进货,而一些家具生产商也开始采用匿名、假地址等方法偷偷地给宜家供货。
到1954年,瑞典全国家具经销商联合会向家具生产商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哪家家具生产商向宜家供货,联合会成员将不再购买其家具。
1955年,宜家在打出了“梦幻家居,梦幻价格”的口号后, 一些供应商迫于行业压力,集体停止向宜家供货。
在这种情况下,英格瓦必须要解决两个重要的生存问题:一是低价竞争策略受阻,有没有办法跳开直面竞争?二是如果一旦国内供应商此后都不供货,货到底要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此后成为宜家经营的核心法则。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英格瓦决定不再售卖与别人一样的商品,这样其他竞争者便没有理由说跟他们打价格战。
回忆当时的情形,英格瓦自己说:“禁止我们购买和别人一样的家具,我们就设计自己的样式,这使我们拥有了自己的风格。
”由此,宜家就开启了自己设计家具的时代。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英格瓦决定开始到国外寻找原材料供应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宜家此后再没有把自己定义为一家瑞典公司,而是全球公司。
宜家后来在全球供应链上的能力越来越强,成为很多研究全球供应链的典型案例,也是得益于这次转型。
如今,宜家在全球53个国家大约有1300个供应商,其中在中国的采购达到了约四分之一。
研究很多公司的发展其实可以发现,尽管危机可怕,但是在危机时刻的很多解决方案,实际上反而后来成为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弱势”转换为“核心优势”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企业并不需要过于畏惧危机,找到危机的解决方案往往是企业重生的重要时刻。
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变革机会。
不过,宜家的全球采购带来一个重要的物流成本问题:家居装车时往往会有大量“空隙”存在。
后来,英格瓦讲了一句重要的名言:“我们绝不运送空气”,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这个问题的出现,实际上直接带来了宜家著名的“平板包装”概念的来临。
这一概念不仅沿用至今,也让宜家拥有了成为世界领先的家居品牌的一件武器,成为宜家全球市场和供应链体系得以建立的核心要素之一。
1956年,宜家开始采用平板包装,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空间,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
这个扩展到销售的后端,就是消费者购买的家具也分解成各种模块,并让购买者可以在家自己完成组装。
宜家的平板包装带来的优势至少有四个:一是大量节约了宜家的库存容量;二是送货的物流成本更低,上货卸货的速度更快;三是把装配流程直接交给了买家,节省了部分成本,售价可以压得更低;四是平装家具逼迫宜家的设计师们需要设计出更简洁,更节约空间,更适合组装的产品。
这也是所谓的宜家风格,或者北欧风格设计的来由之一。
4.1973年开始,宜家开始全球化销售进程如果说1955年,供应商集体停止供货迫使宜家开始把采购的视野引向全球,那么宜家的全球销售视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拥有全球采购的成功经历,本身让宜家觉得自己做全球销售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对于宜家而言,动力仍然是不够的。
真正让宜家决心开始全球销售的,是来自70年代早期瑞典家具市场陷入停滞的危机。
为了应对国内销售的疲软,宜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从1973年开始,宜家先后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的国家开始设立商场,正式开始了全球销售的步伐。
1973年,本土之外的第一家宜家商场在瑞士苏黎世郊外开办,该店的成功为在德国迅速开拓业务铺平了道路。
紧接着的1974年,宜家在慕尼黑开办德国第一家宜家商场,此后德国也成为宜家最大的市场。
同在欧洲的奥地利和荷兰,其第一家宜家商场也分别在1977年和1978年设立。
1975年,宜家开始离开欧洲大陆,远在澳大利亚开办第一家商场。
第二年又在加拿大开办了第一家商场。
到1993年,宜家已经在25个国家共开办114家商场。
中国的第一家宜家商场于1998年在上海开业。
1999年时,宜家已经在世界上四大洲29个国家150家商场共有员工53000名。
为了进一步扩展全球市场,宜家在2001年开始了“特许经营”的商业模式。
特许经营制度让宜家得以在保护理念的同时,顺利实现国际化扩张。
英特宜家(Inter IKEA)是操作宜家的特许经营授权的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宜家的总部并不设立在瑞典,而是位于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
另外,宜家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的总部也不在瑞典,而是在荷兰的莱顿,而且由荷兰的基金公司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INGKA Holding)掌控。
这些事实说明,宜家根本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家瑞典的公司,而是志在全球。
在70年代,还有一件事情在宜家历史上也非常重要,而且它同样来自一次危机的解决。
1970年,宜家的库根科瓦店由于电器设备故障导致火灾。
到1971年,库根科瓦店在大火后重新开业时,展示空间非常有限。
于是,宜家决定将仓库和展示家居的空间合二为一,放在一起,这就是仓库与卖场结合模式的开端,宜家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此诞生。
5.宜家提供关于“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和体验空间,让消费者找到家的感觉讲完宜家重要的概念和模式的形成历史逻辑,我们还有必要对其中一些关键的要素做一些额外的解读。
首先是被很多商场学习的空间设计与体验。
尽管这一点在当初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现在显然已经成为宜家的重要标签。
实际上,宜家的空间体验是围绕“家”的概念展开的,是“家”的一站式问题解决空间和体验空间。
这个空间的设计与编排,满足了很多当初因为好奇而走进去的年轻人对家的情怀与梦想。
很多人逛宜家,就像是看着自己未来的家,幻想着自己的幸福。
这正如美国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著名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扮演的杰克坐在马桶上翻着宜家的目录说的一样:“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被宜家关于‘家’的想象俘虏”。
老爷子英格瓦在2018年1月去世时,宜家官博发送的讣告下方甚至有一句话:“谢谢您让我们逛宜家的时候,找到了家的感觉。
”在宜家的体验空间中,时刻给顾客以更多的人性化关怀,用心编制一个属于消费者的“家”。
这种良好的体验感,成为很多人愿意为此买单的缘由。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不只是运气:创新和顾客选择的故事》这本书里认为,大多数家具零售商店是按照消费者群体或产品类型来规划,而宜家则是以“家”为场景搭建的体验。
在宜家商场,他们搭建了一个涵盖产品展示、产品购买、吃喝玩乐周边等家居生态圈。
用户不仅能够购买家具,而且能够随时随地体验家具产品,真正做到可见、可触碰、可下单、可提货。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宜家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家具卖场,更多的是一个生活场所。
在这个场所里,人们可以吃、可以住、可以玩。
其他家具商可以抄袭宜家的产品、店内布局,却很难模彷宜家提供的体验。
比如宜家店里有托儿区,不得不带孩子去的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这里再去购买家具;店内的餐厅和冰淇淋店,能让顾客在购物结束后休息一下。
实际上,提供餐饮业成为宜家一个重要的收入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宜家的498家门店在全球61个国家的分布情况(2019宜家全球门店数量)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