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的时候住过一次青年旅社,没钱又想见见世面,只能穷游。
那是个20块钱一晚上的宿舍楼,少则4人多则10人挤一间屋子。
环境连一般都谈不上。
统一的上下铺,有没有热水得看缘分,房间里总漂浮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玄妙味道,一翻身就吱嘎作响的铁架床,让人更躁得慌。
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刷到关于青旅的消息,发现它已不只是穷游族的落脚点。
那个2平米左右的床位,已经成为不少成年人,得以落脚大城市的收容所。
网友@月亮在上海静安区的一间青旅,住了两年。
她入职的第一家公司包吃住,可老板用资金周转困难这个理由拖欠了两个月的工资,她意识到此地不宜久留,便果断辞职。
揣着兜里的两千块钱补贴,她在便利店坐了一整天。
大城市的轻松惬意不属于她,眼下最迫切的,是在天黑之前找到落脚点。
租房一个月少说四五千,这对自嘲“分币不挣”的月亮来说,不如做梦。
她翻遍手机,找到了一个70块钱一晚的公寓。
15平方米,水电网都有,图片看着还行。
等到了地方才发现,什么叫“具体以实物为准”。
墙皮掉了一地不说,还到处都是发霉的纹路,地板开裂卷皮,玄关的灯不灵验,卫生间电热水器的热水只能撑5分钟。
忍着不适住了两天,房东要涨价,一天一百。
陌生的地方,月亮不敢硬刚,只能忍气吞声地拉着行李,走进了经人介绍的青旅。
这家青旅开在居民区的顶楼,房间很小,没有窗户,分为男生房和女生房,从二人间到八人间,一晚60到100不等。
月亮住的八人间,放了四张上下铺和一个行李柜,过道里堆的都是行李箱和杂物。
类似这样原以为人多热闹,但住进青旅的第一个晚上,没有她预想的天南地北的朋友在一起热闹寒暄,大家都默不作声地齐齐拉上了各自的床帘。
两天之后她和阿姨闲聊才得知,青旅里住的:有化妆学校的大学生,平时有课的时候去上课,没课的时候会在凌晨3点出发给人化婚礼妆面,已经住了大半年;有课外兴趣机构的培训经理,白天精致出门到处跑学校拉业务,每天回来后还要打好几个小时的电话联络关系,自己一顿外卖分两顿吃,省钱给人送礼;有考研的学生,有律师,有保险销售,有实习生,有兼职了多份工作的小姐姐,更多的是和她一样不断修改着简历,迟迟没搞定工作的年轻人。
比起格子间里吐槽着“今天这个班终于上完了”的打工人,“能有个班上”,是这里大多数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