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寻找郑和:十六楼(郑和1405)

发布:2024-06-22 浏览:68

核心提示:十六楼,明初南京十四处楼馆与南市、北市两座楼馆的合称。据明代礼部纂修《洪武京城图志·楼馆》中记载,“十六楼”的名称及所在地分别为,“江东楼,在江东门西,对江东渡。鹤鸣楼,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北。醉仙楼,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南。集贤楼,在瓦屑坝西乐民楼南。乐民楼,在集贤楼北。南市楼,在三山街皮作坊西。北市楼,在南乾道桥东。轻烟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澹粉楼相对。翠柳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梅妍楼相对。梅妍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翠柳楼相对。澹粉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轻烟楼相对。讴歌楼,在石城门外,与鼓

十六楼,明初南京十四处楼馆与南市、北市两座楼馆的合称。
据明代礼部纂修《洪武京城图志·楼馆》中记载,“十六楼”的名称及所在地分别为,“江东楼,在江东门西,对江东渡。
鹤鸣楼,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北。
醉仙楼,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南。
集贤楼,在瓦屑坝西乐民楼南。
乐民楼,在集贤楼北。
南市楼,在三山街皮作坊西。
北市楼,在南乾道桥东。
轻烟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澹粉楼相对。
翠柳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梅妍楼相对。
梅妍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翠柳楼相对。
澹粉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轻烟楼相对。
讴歌楼,在石城门外,与鼓腹楼并。
鼓腹楼,在石城门外,与讴歌楼并。
来宾楼,在聚宝门外来宾街,与重译楼相对。
重译楼,在聚宝门外,与来宾楼相对。
叫佛楼,在三山街北,即陈朝进奏院故址,宋改报恩光孝观,今即其地,为叫佛楼。
”《洪武京城图志》的“楼馆图”中标注了“十六楼”中除“叫佛楼”之外的其他各楼,即江东楼、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乐民楼、轻烟楼、澹粉楼、梅妍楼、翠柳楼、讴歌楼、鼓腹楼、来宾楼、重译楼、南市楼和北市楼等。
而其中的梅妍楼、翠柳楼、轻烟楼、澹粉楼和鼓腹楼、讴歌楼、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乐民楼等十座楼都坐落在三山门、石城门外一带。
明代谢肇淛撰《五杂俎》卷三“地部一”中记载,“太祖於金陵建十六楼,以处官伎。
曰来宾,曰重译,曰清江,曰石城,曰鹤鸣,曰醉仙,曰乐民,曰集贤,曰讴歌,曰鼓腹,曰轻烟,曰澹粉,曰梅妍,曰柳翠,曰南市,曰北市,盖当时缙绅通得用官伎,如宋时事,不惟见盛时文罔之疏,亦足见升平欢乐之象……”其中提及的“十六楼”与《洪武京城图志》相比,多了清江楼和石城楼,少了江东楼和叫佛楼。
明代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庚寅,新建京都酒楼成,先是,上以海内太平,思欲与民偕乐,乃命工部作十楼于江东诸门之外,令民设酒肆以接四方宾旅,既又增作五楼,至是皆成,赐百官钞,宴于醉仙楼。
”明代顾起元著《客座赘语》卷六“十四楼”中记载,“国初,市之楼有十六,盖所以处官妓也。
而《南畿志》止十四,曰南市(斗门桥东北)、北市(乾道桥东北)、鹤鸣(西关中街北)、醉仙(西关中街南)、轻烟(西关南街)、澹粉(与轻烟楼对)、翠柳(西关北街)、梅妍(与翠柳楼对)、讴歌、鼓腹(石城门外。
二楼相对)、来宾(聚宝门外之西)、重译(聚宝门外之东)、集贤(瓦屑坝西)、乐民(集贤楼北)。
按李泰字叔通,鹿邑人,洪武时进士。
博学知天文,曾掌钦天监。
有集句咏十六楼,中有清江、石城二楼。
晏振之永乐中《金陵春夕诗》又曰‘花月春江十四楼’,则知相沿已久。
今独南市楼存,而北市在乾道桥东北,似今之猪市,疑刘辰《国初事迹》所记富乐院,即此地也。
”明代《南畿志》中记载有“十四楼”,并对楼址作了记载。
明代笔记《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中记载:“洪武二十七年,上以海内太平,思与民偕乐,命工部建十酒楼于江东门外,有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译等名。
既而又增作五楼,至是皆成。
诏赐文武百官钞,命宴于醉仙楼,而五楼则专以处侑酒歌妓者。
盖仿宋世故事,但不设官酝,以收榷课,最为清朝佳事……。
太祖所建十楼,尚有清江、石城、乐民、集贤四名,而五楼则云轻烟、淡粉、梅妍、柳翠,而遗其一,此史所未载者,皆歌妓之薮也……。
今人但知金陵十四楼,而不知有十五,盖因续建五楼,其一偶失其名耳。
”明代陈沂撰《金陵世纪》卷之二“纪楼宇其九”中记载,“建市楼十四所:南市楼,在城内,斗门桥东北。
北市楼,在乾道桥东北。
鸣鹤楼,在西关中街之北。
醉仙楼,在西关中街之南。
轻烟楼,在西关南街。
淡粉楼,与轻烟楼相对。
翠柳楼,在西关北街。
梅妍楼,与翠柳楼相对。
讴歌楼,在石城门外。
鼓腹楼,与讴歌楼相对。
来宾楼,在聚宝门外之西。
重译楼,在聚宝门外之东。
集贤楼,在瓦屑坝西。
乐民楼,在集贤楼北。
”明代孙应岳撰《金陵选胜》中“十四楼”记载,“洪武中建金陵市楼也。
据扬用修载,永乐中,晏云振《金陵春夕》诗云:‘花雨春江十四楼。
’楼名来宾、重译、清江、石城、鹤鸣、醉仙、乐民、集贤、讴歌、鼓腹、轻烟、淡粉、梅妍、柳翠,乃建在城中以处官妓者,时盖未禁缙绅用妓也。
胡元瑞云:此语近出,足以诗家新料。
《世纪》载如其数,而少清江、石城,易以南市、北市。
《上元志》止载十楼,《琐事》增为十六楼,并南市、北市有之。
且载国初李公泰集句五言律十六首,可想见当时歌管之盛,今惟南市楼尚存。
”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中记载,“在城内者曰南市北市,在聚宝门外之西者曰来宾,在聚宝门外之东者曰重译,在瓦屑坝者曰集贤曰乐民,在西关中街北者曰鹤鸣,在西关中街南者曰醉仙,在西关南街者曰轻烟曰淡粉,在西关北街者曰柳翠曰梅妍,在石城门外者曰石城曰讴歌,在清凉门外者曰清江曰鼓腹。
所载杨用修《艺林伐山》遗南市北市,陈鲁南《金陵世纪》遗清江石城,因曲就十四楼之目而误。
”明代姜南撰《蓉塘诗话》中记载,“国初,于金陵聚宝门外,建轻烟、淡粉、梅妍、柳翠十四楼,以聚四方宾客。
观刘揭孟同诗可知。
国初缙绅宴集,皆用官妓,与唐宋不异,后始有禁耳。
永乐中,宴铎《金陵元夕诗》:‘花月春风十四楼’。
今诸楼皆废。
”《正德江宁县志》中记载,“来宾、重译、鹤鸣、醉仙、集贤、乐民、轻烟、淡粉、柳翠、梅妍十楼,皆洪武初建,楼每座皆六楹,高基重檐,栋宇宏敞,各颜以大书名匾,与街坊民居,秩秩整饬。
四方客旅,以公事至者,居以驿馆,以贾贩至者,居以客店。
又置诸楼,各在市阛辏集处,以为客旅游乐憩息之所。
柔远之道,备至无遗焉。
”明末清初余怀所著《板桥杂记》“序”中,也有见景生情的描述,“金陵古称佳丽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白下青溪,桃叶团扇,其为艳冶也多矣。
洪武初年,建十六楼以处官妓,淡烟轻粉,重译来宾……称一时之韵事。
自时厥后,或废或存,迨至三百年之久,而古迹浸湮,所存者惟南市、珠市及旧院而已。
南市者,卑屑妓所居;珠市间有殊色,若旧院,则南曲名姬,上厅行首皆在焉……,间亦过之,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
盛衰感慨,岂复有过此者乎!”清代顾炎武撰《建康古今记》中记载,“《实录》: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庚寅,新建京都酒楼成。
先是,上以海内太平,思欲与民偕乐,乃命工部作十楼于江东诸门之外。
令民设酒肆其间,以接四方宾旅。
其楼有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译等名,既而又增作五楼,至是皆成,诏赐文武百官钞,命宴于醉仙楼。
永乐八年十二月壬寅,重建醉仙楼。
楼在三山门外,比毁于火,故复建之。
”清代捧花生著《画舫余谭》中记载,“花月春风十四楼,轻烟澹粉十三楼,十三、十四论者不一,皆洪武初建于郡城内外,置官伎以安行旅者也。
沧桑既变,基址无存,读《判花阁诗余》,有寻十三楼故址,《高阳台》一解,感慨系之矣。
”清代陈文述著《秣陵集》的“访十六楼遗址”中记载,“明初建妓楼十六:曰南市、曰北市,在城西内;曰来宾、曰重译,在南门外;曰集贤、曰乐民,在南门瓦屑坝;曰轻烟、曰淡粉,在西关东街;曰醉仙,在西关南街;曰柳翠、曰梅妍、曰鹤鸣,在西关北街;曰石城、曰讴歌,在石头门外;曰清江、曰鼓腹,在清江门外。
为游人憩息之所,并以处官妓焉。
永乐中,晏振之《金陵春夕》诗有‘花月春风十四楼’句,则南市、北市不在此数也。
后皆废,惟南市楼在陡门桥东北,国初犹存。
康熙中,太守陈鹏年拆毁,改建讲堂。
夫明祖一代,英主开国之初,正宜培养廉耻,以正人心,乃作法于凉,导淫伤化,至靖难兵下,忠臣妻女辱甚拏戮,谁之咎也?诸臣惕于凶威,不能引君当道,责以大义,均不能辞其咎矣。
”夏仁虎撰《秦淮志》的“坊市志”中记载,“明洪武中,建来宾、重译等十四楼,以处官妓(按:金陵本有十六楼,有南市、北市二楼。
今诸楼皆废,惟南市楼名尚存)。
”陈迺勋、杜福堃著《新京备乘》中记载,“明永乐中,晏振之《金陵春夕》诗‘花月春江十四楼’,人多不知其事。
盖洪武中建来宾、重译、清江、石城、鹤鸣、醉仙、乐民、集贤、讴歌、鼓腹、轻烟、淡粉、梅妍、柳翠十四楼于南京,以处官妓,盖时尚未有禁令也。
案金陵本十六楼,尚有南市、北市二楼。
诸楼皆废,惟南市楼名尚存。
”明代时期,随着郑和下西洋而来的是海外各国前往中国的使者络绎不绝,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自洪武2年至正统14年的八十年期间,亚非国家对华使节的派遣共有694次之多,尤其以明初的五个朝代中最为频繁,仅在永乐时期的21年中,来使318次,平均每年达到15次。
这些海外诸国派来的使节,无论人数多少,也无论有无贡物,都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隆重优厚接待,因而就在这个时期,京城内的驿馆、会馆、酒楼业蓬勃兴起,为了使外国使者有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明朝政府专门设立有会同馆、乌蛮驿等楼馆作为使节们的下榻之地,洪武时期,在南京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上,大兴土木,陆续建起十余座宏敞壮丽的楼宇,作为外国使节和国内人士公共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到了永乐时期,“十六楼”更是海外宾客满堂,生意十分兴隆。
根据记载,当时南京“十六楼”都是高基重檐、宽敞华丽,有书画家题写名匾,文人学士题咏律诗,以壮观瞻。
余怀著《板桥杂记》“雅游”章中记载,“曲中市肆,精洁殊常。
香囊云舄,名酒佳茶,饧糖小菜,箫管琴瑟,并皆上品。
外间人买者,不惜贵价,女郎赠遗,都无俗物。
正李仙源《十六楼集句》诗中所云‘市声春浩浩,树色晓苍苍。
饮伴更要送,归轩锦绣香’也。
……,虞山钱牧斋《金陵杂题绝句》中,有数首云:‘淡粉轻烟佳丽名,开天营建记都城。
而今也入烟花部,灯火樊楼似汴京。
’‘一夜红笺许定情,十年南部早知名。
旧时小院湘帘下,犹托鹦哥唤客声。
’‘惜别留欢恨马蹄,勾阑月白夜乌啼。
不知何与汪三事,趣我欢娱伴我归。
’‘别样风怀另酒肠,伴他薄幸奈他狂。
天公要断烟花种,醉杀瓜州箫伯梁。
’……,新城王阮亭《秦淮杂诗》中有二首云:‘旧院风流数顿杨。
梨园往事泪沾裳。
樽前白发谈天宝,零落人间脱十娘。
’……”昔日繁华“十六楼”,旧迹如今在何处?南市楼,《洪武京城图志》中称“南市楼,在三山街皮作坊西”;《客座赘语》引《南畿志》中称“南市,斗门桥东北”;《金陵世纪》称“南市楼,在城内,斗门桥东北”;甘熙撰《白下琐言》中则记载“南市楼在斗门桥东北,今通太仓巷”。
清代《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巷尽处为讲堂大街,即斗门桥直东街也。
自桥坡而下,旧为贸毛竹所居。
削筋断桮,比户皆是。
谚曰:‘斗门桥快子,两头忙。
’得讽刺之旨焉。
今业此者,仅数家矣。
再东为果子行口,街衢交午处也。
肉腻鱼腥,米盐糅杂。
市塵所集,万口一嚣,街北有巷曰陈善坊,旧名松竹园。
再北为嘉兆巷(北通千章巷)。
交午于二巷之间者,曰南市楼(东通评事街,西通泰仓巷)。
明十四楼之一也。
本宋安远楼故址。
”《金陵闻见录》中记载,“长沙陈太守鹏年拆毁南市楼,改讲堂,命父老于朔望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今斗门桥东名讲堂大街。
”《白下琐言》中记载,“南市楼为前明十四楼之一,以处官妓,在斗门桥东北,今通太仓巷,尚呼其名,当街小楼一所,为守夜者所居,徒识旧迹已耳。
”南市楼,《南畿志》云,南市楼即宋安远楼基。
南市楼最初为宋代的“安远楼”,后安远楼毁于兵火,明代在安远楼故址上重建此楼,更名为“南市楼”。
清袭明制,南市楼盛况不减当年。
  清代康熙43年(1704年),陈鹏年任江宁知府后,为整顿社会秩序,下令拆除南市楼,改为“讲学堂”,同时命乡贤耄老于每月初一、十五讲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后来“南市楼”楼毁人散,仅留一地名。
《南京市政建设志》中记载,“南市楼,东起评事街,西街泰仓巷,与安品街平行。
明初朱元璋在闹市区兴建16座大型酒楼,南市楼为其中之一。
此街以南市楼命名。
”《南京市白下区志(1986-2005)》中记载,“南市楼”,东起评事街,西至泰仓巷(因此地曾有明时十六座酒楼之一的南市楼,故名);“泰仓巷”,南起升州路,北至千章巷。
《建邺区志》中记载,“南市楼”,泰仓巷至评事街,车行道长132.70米,车行道宽1.90米;“泰仓巷”,千章巷至升州路,车行道长266.60米,车行道宽2.60米。
“程善坊”,南市楼之升州路,车行道长143.10米,车行道宽2.70米。
《南京文化志》中记载,“南市楼:在三山街皮作坊西(即今水西门内升州路与评事街交会处一带,此处明时称‘三山街市’)。
北市楼:在南乾桥东(《洪武京城图志》将北市楼绘于南市楼之南,据该图所示,北市楼当在今三山街至长乐路之间)。
”与南市楼相关的地名,提及了“三山街皮作坊”、“斗门桥”和“太仓巷”。
《洪武京城图志》中称,皮作坊“在在习艺坊西,旧评事街”,《白下琐言》卷六中记载,“评事街亦名皮作坊,见《金陵世纪》。
今由打钉巷抵七家湾,攻皮者比户而居,夏日污秽不可近,尚沿旧习。
而转东一巷,名曰皮场,盖亦皮作坊之所……”泰仓巷,古时“泰”、“太”二字混用,故泰仓巷也称“太仓巷”。
泰仓巷位于升州路中段北侧,南起升州路,北至千章巷。
太仓,即古时皇家仓库,此“太仓”有可能是东吴开凿运渎时屯粮所在地之一。
斗门桥又称之为“陡门桥”,《客座赘语》、《肇域志》等史籍中都有记载,“跨运渎者曰斗门(在三山门里)、乾道(在斗门桥北)、笪桥(在评事街北)、武卫(在笪桥西)、景定(笪桥东)”。
《秦淮志》中记载,“斗门桥,古禅灵渚也。
景定三年,马光祖修。
桥西有禅灵寺。
”斗门桥原是连接油市街与讲堂街的一座桥梁,南唐时即有其名。
民国年间拓建升州路后成为其一部分,今桥已不存。
其桥址应埋藏于今升州路与甘雨巷交会处一带的地下。
《洪武京城图志》的“街市桥梁图”中,标注有“斗门桥”、“皮作坊”等处,斗门桥在三山门内,皮作坊以及毡匠房等在斗门桥东侧、习艺西街和习艺东街的西侧。
而“南市楼”在皮作坊西,斗门桥东,即皮作坊与斗门桥之间。
1898年《江宁府城图》中标注有陡门桥(斗门桥),陡门桥的东侧为“讲堂大街”,西侧为“油市”;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中标注有陡门桥、讲堂街,而在讲堂街北侧经泰仓巷和嘉兆巷,可以通至“南市楼”,南市楼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街巷,东侧为评事大街,西侧为泰仓巷;1949年《南京市街道详图》中标注有陡门桥,在昇州路北侧经泰仓巷和程善坊可以通至南市楼。
南市楼,位于“斗门桥东北,通太仓巷”。
在今天的地图上,也可以看到,名为“南市楼”的街巷,是在升州路与千章巷,泰仓巷与评事街之间的一条宽约三米、长约120米左右的东西走向街道,并与南北走向的程善坊、嘉兆巷相交汇。
周晖撰《续金陵琐事》中记载,“国初,知县揭公轨有《宴南市楼》诗云:‘帝城歌舞乐繁华,四海清平正一家,龙虎关河环锦绣,凤凰楼阁丽烟花。
金钱赐宴恩荣异,玉殿传宣礼数加。
冠盖登临皆善赋,歌词只许仲宣夸。
’观此诗,当时之盛可知矣。
今此楼虽存,不过屠沽市儿之游乐而已。
”清代诗人陈文述曾有诗曰:“三百余年逝水流,惟留南市旧名楼。
轻烟澹粉销沉尽,何处春风十四楼?六朝佳丽柳垂丝,一角青溪照画眉。
开国规模太凉薄,浣衣局与教坊司。
”在明代画家仇英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图卷中,可以看到当年繁华的闹市,街巷纵横交错,街边的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戏台、浴堂、官衙、庙宇、民房等错落其间,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各类冲天招牌夺人眼目,一派热闹景象。
主街上树立有四通牌坊,其中两端分别题书为“南市街”、“北市街”,中间的牌坊上题有“绣衮”字样。
一条河道穿街而过,河上架设了一座三孔石桥,桥右为南市街,桥左为北市街。
只是不知这是否就是当年的“南市楼”?由建邺路至评事街北端,或由升州路至评事街南端,均可到达南市楼。
由升州路至评事街南端路口,向北行走约150米左右,路的西侧便是南市楼,只是今日的南市楼、泰仓巷、嘉兆巷等街巷,已经无法看到当年的景象。
现在的南市楼巷,只剩下斑驳的石路,衰败的院墙,一地的瓦砾,一条老去的巷子,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甚至是地图上彻底消失。
据说“南市楼”是诸楼中存续时间最长的,至明代正德年间,“十六楼”大多成为废墟,唯有南市楼一直到清代初期尚存。
在评事街上的院落门前,还可以看见这样的对联,“南市楼北市楼楼楼酒香,泰仓巷银仓巷仓仓粮满”,只是这里各街巷的房屋大部已经拆除。
北市楼,《洪武京城图志》中称“北市楼,在南乾道桥东”,“乾道南北二桥,在今斗门桥北。
二桥相望,即古运渎水道。
今仍旧名。
”《金陵古今图考》的“明都城图”中标注了“南乾道”、“北乾道”两桥以及“陡门桥”的大致位置。
《首都志》中记载,“红土桥即南乾道桥也,有北市楼。
在乾道桥南,即宋和熙楼。
”《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红土桥者,南乾道桥之俗名也。
尝有掘地深三尺者,见其下土色皆红,而知见称之由,盖冶麓之余气焉?桥东为千章巷,东通评事街。
旧名银仓巷。
道北有富德巷,北通打钉巷,俗呼瓦子巷。
本宋和熙楼故址。
明因之建北市楼,又谓之富乐院。
后院移武定桥,而楼遂废。
”《运渎桥道小志》的“运渎桥道图”中标注了运渎上的“陡门桥”、“红土桥”、“草桥”等。
《二续金陵琐事》中记载,北市楼“在城内乾道桥东北,太祖时回禄不存。
”《明诗纪事》中记载,“酒楼本十六,其一北市楼建后被焚,此《实录》止言增建五楼也。
”《客座赘语》中记载,“……而北市楼在乾道桥东北,似今之猪市,疑刘辰《国初事迹》所记富乐院即此地也。
”黄濬撰《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红土桥,即南乾道桥。
肇域志引南畿志,有北市楼在南乾道桥南,即宋和熙楼基,可见当时西门一带已渐形繁盛。
案金陵在宋时,承南唐遗俗,酒楼官妓之制尚存,安远楼和熙楼之外,尚有佳丽楼层楼等。
至明初,始有南市楼北市楼等十六楼。
南市楼,今南京仍存此地名,北市楼,则甫落成即毁,其幸不幸如此。
”北市楼,乾道桥东北,富德巷附近。
富德巷,俗称瓦子巷,南起千章巷,北至打钉巷。
《南京市白下区志》中记载,街巷“长约185.20米,宽4.30米”。
1936年《最新南京地图》中还有“红土桥”的标记,1936年,运渎古道被填为红土桥路,桥不存;1949年《南京市街道详图》中标注有“红土桥”、“富德巷”等处,其中红土桥东北侧的富德巷为位于千章巷与打钉巷之间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
红土桥的地名沿用至今,而富德巷,其痕迹千章巷与打钉巷之间的现今“评事街小区”的南北大门间通道一线。
北市楼是明初十六所官办酒楼之一。
“危楼高百尺,极目乱红妆。
乐余遇三爵,遐观纳八荒。
市声春浩浩,树色晓苍苍。
饮伴更相送,归轩锦绣香。
”明代画家仇英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图卷中的繁华的闹市,其中一通牌坊上题书为“北市街”不知这里是否有当年的“北市楼”?红土桥位于安品街与千章巷之间跨运渎之桥梁,在红土桥路的围墙上,悬挂着“城南地名记忆馆”关于“红土桥”的说明牌,其内容为,“红土桥,今为巷名。
红土桥,清有此名。
南宋乾道年间留守建康府的洪遵所建,因方位与北乾道桥分列南北,此桥在南,故名南乾道桥……”由评事街北端向南行走约150米至打钉巷,打钉巷上的评事街小区北门,一条笔直的南北向的小区道路,或是当年之北市楼?来宾楼和重译楼,《洪武京城图志·楼馆》中记载,“来宾楼,在聚宝门外来宾街,与重译楼相对。
重译楼,在聚宝门外,与来宾楼相对。
”《二续金陵琐事》中记载,“来宾楼,在聚宝门外之西,尚有来宾桥。
重译楼,在聚宝门外之东,尚有重译桥。
”《莫愁湖志》中记载,“来宾楼,驯象门东北,洪武时建,即宋丰裕楼基。
重译楼,在驯象门街西南与来宾楼相对。
”《肇域志》中记载,“聚宝街在聚宝门外即古长干里南接凤台街,来宾街在聚宝街西即古西市,重译街在聚宝街东,驯象街在来宾街西。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中记载,重译街“在扫帚巷,古东市口”。
《正德江宁县志》中记载,“聚宝街,在县聚宝门外(即古长干里,南接凤台街);来宾街(以地有来宾楼故名)在聚宝街西(即古西口市);重译街(亦取楼名)在聚宝街东;驯象街在来宾街西(洪武中牧象于沙洲乡,道经于此,故曰驯象,又名宰相街)。
”吴敬梓著《金陵景物图诗·长桥》中描述,“……考明朝初年设诸楼。
贮妓乐其中,教坊司掌之,以延四方游客。
来宾楼在聚宝门外驯象街,重译楼与来宾楼对……”杨心佛著《金陵十记》中记载,“来宾街市,‘聚卖竹木柴薪等物,在聚宝门外’。
中华门外西街,古名来宾街,原为吴之大市。
位当今雨花路西街中。
重译桥,在扫帚巷古东市口,即古重译街。
来宾桥在西街中段,古望国门桥,即西市口。
西即大市也。
来宾楼在此处,西街因为来宾街,今西街口,地名仍称小市。
”与来宾楼、重译楼相关的地名,提及了“聚宝门”、“来宾街”和“来宾桥”、“驯象门街”、“西街”、“扫帚巷”等。
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以及1933年《新测南京城市详图》中都标明了玉带河和“来宾桥”的位置,以及“西街”、“扫帚巷”等街巷。
《南京市政建设志》中记载,“来宾桥,明代,南玉带河,中华门外驯象街。
古望国门桥,近桥有来宾楼。
重译桥,南玉带河,中华门扫帚巷东小市口。
”《秦淮区志》中记载,“来宾楼,位于聚宝门外之西,明洪武27年(1394年)营建,高基重檐,陈陈宏敞,颜以大书名匾。
来宾楼的建筑设施居当时十六楼之首,与重译楼同是明代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所。
明诗题曰:‘地拥金陵势,烟花象外幽。
九天开秘祉,八极念怀柔。
造化钟神秀,乾坤属远猷。
吾皇垂拱治,不待治书求。
’明中期,楼圮废。
今西街的来宾桥,因与来宾楼相邻而得名。
”“重译楼,位于聚宝门外之东,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一带。
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其建筑规格与设施可与来宾楼媲美。
明诗题曰:‘使节犹频入,登临气尚雄。
江山留胜迹,天地荷成功。
千羽三苗格,车书万里同。
圣朝多雨露,樽俎日相从。
’明中期圮废。
”《南京文化志》中记载,“来宾楼:在聚宝门外西南,驯象街北,原来丰裕楼旧基(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
重译楼:在驯象街南,与来宾楼相对(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
”聚宝门即今中华门,即来宾楼和重译楼均在中华门外。
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中华路南端,坐北朝南。
中华门始建于杨吴时期,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的南门,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年至1375年)在其基础上扩建,称聚宝门;1931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
明代期间,三山门(水西门)、汉西门(石城门)至江东门一带,不但甲第连云,而且是水陆交通要衢,商业甚为繁荣,绸缎布匹,牲畜家什,无所不有。
还有游技麇集,百戏杂陈,茶坊酒肆,鳞次栉比,为金陵极盛之处。
而“十六楼”的大部分都坐落在明代南京城外,外秦淮河的西南。
自石头城中段的外秦淮河起,鼓腹楼、讴歌楼、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乐民楼都座落在由北向南的一条直线上,西边还有梅妍楼、翠柳楼、轻烟楼、澹粉楼等,再往西有江东楼。
“十六楼”中有四座楼在三山门外,根据《洪武京城图志》中的描述,分别为,“鹤鸣楼,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北。
醉仙楼,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南。
集贤楼,在瓦屑坝乐民楼南。
乐民楼,在集贤楼北。
”与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和乐民楼相关的地名,提及了“三山门”、“西关中街”及“瓦屑坝”等。
《洪武京城图志》的“街市桥梁图”中,标注有“三山门”、“瓦屑坝”等处。
《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瓦屑坝,旧毛翁渡”;“毛翁渡,在聚宝门外,瓦屑坝南。
晋顾荣与陈敏战于此处,荣以白毛羽扇麾军,因名麾扇渡。
今名因之。
”三山门是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水西门,位于秦淮河西端,坐东朝西,西临外秦淮河,为水陆两栖城门,南侧为西水关。
三山门始建于杨吴时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龙光门。
明代洪武19年(1386年)在其基础上重建,因南眺三山而命名为三山门。
1953年前后三山门城门和西水关陆续拆除。
明清以来,三山门一带商贾云集,四方交易汇聚城门内外。
三山桥横跨门外之秦淮河,桥下旅舟商舶络绎奔凑,岸边码头货栈鳞次栉比,三山门商市繁盛一时。
《肇域志》中记载,“西关中街、西关南街、西关北街,并在三山门外,上江二县俱有三山厢,故三街民多错处。
”《首都志》中记载,“据今西关中街水环绕处,当为白鹭洲……”《金陵十记》中描述,“毛公渡东南方向,原有一条拖板桥,现已改名为环拱小桥。
过桥便是一条瓦砾堆积的长埂,尽头便是赛虹桥。
以其位置推测,这条碎砖乱瓦地段,该是县志上所说的瓦屑坝了。
”《金陵十记》中描述:“鹤鸣楼。
《图志》云:‘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北。
’三山门及今水西门,西关即西水关。
其地名应在今虎踞南路,或即孙楚酒楼所在。
醉仙楼。
《图志》云:‘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南。
’西水关云台闸,今新辟为虎踞南路,两楼约当其处。
集贤楼,在瓦屑坝西,乐民楼南,即今积贤村。
乐民楼,《图志》谓在集贤楼北。
瓦屑坝在今水西门外赛虹桥(今长虹南路),西南通毛公渡,东南至水西门,附近有南河。
河水西南街秦淮新河,东北通江东门,水可直达长江。
估计两楼故址,当在今赛虹桥至南河间……”《南京文化志》中记载,“醉仙楼: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南(今水西门外大街南侧);鹤鸣楼:在三山门外,西关中街北(今水西门外大街北侧);集贤楼:在瓦屑坝西(今水西门外长虹路以西一带);乐民楼:在瓦屑坝西,集贤楼北。
”水西门外,一条从西关通往江东门的大道。
现在称之为“水西门大街”,之前分别为“水西门大街”和“水西门外大街”,指升州路、莫愁路口至三山桥以及三山桥以西的两段道路。
这里在明代就是宽阔的石板路“官街”,当时的上新河一带有“江东市”,米麦商在此聚集,因此这条路是通往城西的主要道路。
1875年,再次修建道路;1926年,江东桥之上新河有宽幅5米的石子路;1930年,修建西街头至江东桥道路;1936年,将原石板路段翻建为弹石路面,路幅宽5米;1951年,全线铺混结碎石面层;1953年,改建三山桥,路面铺沥青面层;1959年,瓮城拆除后,路幅拓为22米,修建泥结碎石路面。
长虹路,北起三山桥西口,南至雨花西路,该路原名为“南伞巷”。
在《洪武京城图志》的“京城山川图”中可以看到在三山门和驯象门之间的“瓦屑坝”。
瓦屑坝,位于赛虹桥附近。
东晋时期,越城西南地区(今赛虹桥至窑湾一带)是官办烧制砖瓦陶器的工厂所在,名“南陶所”。
南朝宋齐梁陈时均沿用旧制,南陶所一直是建筑材料的生产基地。
隋代时期南陶所被毁,之后逐渐与南湖连成一片,成为沼泽湿地。
南唐时,重修金陵城,挖掘护城濠(外秦淮河),在今赛虹桥处构筑涵坝,以阻挡南河来水,并节制秦淮水南泛。
因为这里曾是六朝时期的烧陶所,遍地瓦砾,故就地取材,建成的涵坝遂名为“瓦屑坝”。
《正德江宁县志》中记载,“赛工桥在驯象门外瓦屑坝,弘治中应天府尹吴公雄重修。
”其中的“赛工桥”即赛虹桥,亦称“赛公桥”。
有说法称“集贤楼”就是现在积贤村所在地。
《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中记载,江东公社东林大队集贤村,“根据明代十六楼中的集贤楼得名。
曾名‘积贤村’。
”《雨花文史》中记载,“集贤村,为江东乡所辖。
地处明代‘金陵十六楼’中的集贤楼遗址一带,故以名之。
明初都城内外,商贾辐辏,楼馆四起。
”现在的道路名称中,既有“集贤路”,亦有“积贤街”,分别位于集庆门大街的北侧和南侧。
只是瓦屑坝在赛虹桥附近,距离“集贤村(积贤村)”似乎也远了一些?赛虹桥,位于南京城西长虹路南侧。
1983年2月列入雨花台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2年3月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在赛虹桥前,竖立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碑,为南京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28日立。
赛虹桥现存桥瓮3座,其桥面已铺成沥青路面,桥长28米,宽13米。
据说,明代建都南京时,工部与应天府筑城竞胜,分段包工。
应天府提前竣工,并以余力建成此桥,名其“赛工桥”。
后吏官为避侮上之嫌,以“工”、“虹”音近,取杜牧诗“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之义,改名“赛虹桥”,沿用至今。
讴歌楼和鼓腹楼,根据《洪武京城图志·楼馆》中记载,“讴歌楼,在石城门外,与鼓腹楼并。
鼓腹楼,在石城门外,与讴歌楼并。
”《二续金陵琐事》中记载,“讴歌楼:在石城门外。
石城楼:在石城门外。
鼓腹楼:在清凉门外。
清江楼:在清凉门外。
”《客座赘语》卷六“十四楼”中记载,“讴歌、鼓腹(石城门外。
二楼相对)”《南京文化志》中记载,“讴歌楼:在石城门外,与鼓腹楼并(今汉中门外)。
鼓腹楼:在石城门外,与讴歌楼并(今汉中门外)。
”石城门,即汉西门,为明城墙明代十三座内城门之一,位于民国时期增辟的汉中门以南,现位于汉中门广场内。
城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门内有汉西门大街。
轻烟楼、翠柳楼、梅妍楼、澹粉楼和江东楼等五座楼阁,都位于江东门一带。
《洪武京城图志·楼馆》中记载,“江东楼,在江东门西,对江东渡。
轻烟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澹粉楼相对。
翠柳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梅妍楼相对。
梅妍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翠柳楼相对。
澹粉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轻烟楼相对。
”《二续金陵琐事》中记载,“轻烟楼:在西关南街。
澹粉楼:在西关南街。
翠柳楼:在西关北街。
梅妍楼:在西关北街。
”《客座赘语》卷六“十四楼”中记载,“……轻烟(西关南街)、澹粉(与轻烟楼对)、翠柳(西关北街)、梅妍(与翠柳楼对)……”《南京文化志》中记载,“轻烟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淡粉楼相对(今江东门茶亭东街南)。
翠柳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梅研楼相对(今江东门内茶亭东街北)。
梅研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翠柳楼相对(今江东门茶亭东街南)。
淡粉楼: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
与轻烟楼相对(今江东门茶亭东街南)。
江东楼:在江东门西,对江东渡(今江东门上新河镇长江夹江江边)。
”与轻烟楼、翠柳楼、梅妍楼、澹粉楼和江东楼等五座楼阁相关的地名,提及了“江东门”、“江东渡”和“西关南街”、“西关北街”等。
江东门,是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后街一带,城门现已坍塌不存。
江东门自明代以来,一直是南京城外西南部商业和交通中心,为粮食、木材的主要集散地。
南京的明外郭,始建于洪武24年(1391年),是朱元璋为弥补和加强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至10米左右,城墙上宽度为6至8米左右。
《南京明外郭》中描述的江东门的位置,位于纪念馆北侧,云锦研究所西侧,门牌号码茶亭东街242号的民国时期的中央军人监狱之处。
明代《金陵古今图考》中的“明都城图”以及1898年的《江宁府城图》等都标注有“江东门”及“江东桥”。
《金陵十记》中描述,“轻烟楼,《图志》曰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淡粉楼相对。
淡粉楼,《图志》曰在江东门内西关南街,与轻烟楼相对。
翠柳楼,《图志》曰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梅妍楼相对。
梅妍楼,《图志》曰在江东门内西关北街,与翠柳楼相对。
江东门今仍在水西门外,旧名未改。
街名南北,当与河道平行。
既云楼在城内,位置似在今天‘大士茶亭’以西横街(即南北街),对街相望,两两相对。
”按照《洪武京城图志》的记载,鹤鸣楼等楼阁位于“三山门外西关中街”,而轻烟楼等则位于“江东门内西关南街”和“西关北街”,按江东门在三山门之外,江东门内的南北街,似乎可能就是三山门外与中街相关的南北街?而“大士茶亭”,是指三山门(水西门)通往江东门沿途一带区域,茶亭村、茶亭东街、茶亭西街、茶南等均为其衍生地名。
江东楼,江东门西,对着江东渡。
而“江东桥”和“江东渡”都在江东门外。
江东门外,有“桥”有“渡”。
《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江东渡在江东门外,旧名平家圩渡.今名江东渡。
”“江东桥,在今江东门外,国朝新建。
”《金陵十记》中描述,“江东市,‘多聚客商船只、米麦货物,在江东门外’。
江东门旧有江东渡,该市应在渡口附近。
”《金陵十记》中描述,“江东楼,《图志》云‘在江东门西,对江东渡’。
其位置似在江东门外,入城渡口可能就在旧江东桥外,即今江东门中学所在地。
”《南京文化志》中记载,“江东楼:在江东门西,对江东渡(今江东门上新河长江夹江边)。
”据《明皇都城垣与外郭形势略图》所绘,三山门西有两河两桥,门前为堂子巷河,河上桥名觅渡桥;再向西半公里为江东河,河上桥曰江东桥。
江东河南北流向,南自毛公渡,北至三汊河汇入外秦淮河入江,向西至北河口入江,全长5公里。
1949年《南京市街道详图》中亦标记有“江东桥”。
江东桥,卧于江东门主街东端。
桥始建于宋代,以地在古之“江东”二字得桥名。
明代洪武年间,改建为7孔石桥,桥名未变。
南京外郭开18门时,曾于此桥内侧设门,名为江东门。
清代光绪4年(1878年),改建为三瓮,桥长19.2丈,宽3.56丈,栏高0.4丈。
1937年,桥被炸毁,1938年建木桥,仍称江东桥。
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水泥结构,桥为单孔,东西走向,桥长20米,宽8米,单孔,跨度5米。
古江东桥现已无存,古江东桥遗址1985年被列入雨花台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现今的江东桥为新建,距古桥遗址南200米,单孔,混凝土结构,跨度35米,宽8米,载荷13吨。
原来的江东门一带有多条以“江东门”命名的街道,如江东门大街、江东门北街、江东门西街、江东门后街、江东门新街等,其中一些街道已经更名,可以看到的似乎只有“江东门北街”了,相比“江东桥”和“江东渡”大致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有一种说法,称“江东楼”就是“清江楼”。
《二续金陵琐事》中记载,“清江楼:在清凉门外。
”而“清江楼”(江东楼)的位置可能在今天的河西地区清江路一带。
叫佛楼,在三山街北。
《洪武京城图志·楼馆》中记载,“叫佛楼,在三山街北,即陈朝进奏院故址,宋改报恩光孝观,今即其地,为叫佛楼。
”《金陵十记》中记载,“叫佛楼。
《图志》云:‘在三山街北,即陈朝进奏院故址。
宋改报恩光孝观。
’以寺观旧址推考,其地当在承恩寺(今建康路),惟楼名叫佛,又似与官妓歌舞的气氛不类。
”《南京文化志》中记载,“叫佛楼:在三山街北,即陈朝进奏院旧址(今三山街北)。
”如果说承恩寺遗址处可能是叫佛楼所在地,则承恩寺大约在水游城北侧王府园小区南侧一带,只是承恩寺修建于明代景泰年间,清代光绪26年(1900年)被大火烧毁。
历史典籍中对“十六楼”的名称以及数量统计不一,如《洪武京城图志》中所说的“十六楼”,是指“江东、鹤鸣、醉仙、集贤、乐民、轻烟、澹粉、梅妍、翠柳、讴歌、鼓腹、来宾、重译、南市、北市、叫佛”诸楼,“楼馆图”中也标注了除叫佛楼之外十五座楼的大致位置。
而《五杂俎》卷三“地部一”中记载的“十六楼”与《洪武京城图志》相比,则多了清江楼和石城楼,少了江东楼和叫佛楼。
《南畿志》等史籍中记有“十四楼”等。
在不同史料中,“十六楼”的名称也略有差别,比如澹烟楼(澹粉楼)、轻粉楼(轻烟楼)、翠柳楼(柳翠楼)等。
明代永乐时期,随着郑和船队而来的各国宾客云集南京,这些酒楼更是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明末学者褚人获所著《坚瓠集》中记载,“……鹿邑李叔通,号仙源,洪武中进士。
博学知天文,曾掌钦天监,遂入钦天监籍。
有集句诗二卷。
中有咏金陵十六楼诗。
南市楼云。
纳纳乾坤大,南楼纵目初。
规模三代远,风物六朝余。
耆旧何人在,登临适自娱。
皇恩涵远近,莫共酒杯疏。
北市楼云。
危楼高百尺,极目乱红妆。
乐饮过三爵,遐观纳八荒。
市声春浩浩,树色晓苍苍。
饮伴更相送,归轩锦绣香。
集贤楼云。
迢迢出半空,画列地图雄。
鱼水千年庆,车书万国同。
长歌尽落日,妙舞向春风。
今古神州地,康衢一望通。
乐民楼云。
江城如画里,迢递起朱楼。
白日催人老,青樽喜客留。
百年从万事,一醉解千愁。
帝德同尧大,洪恩被九州。
讴歌楼云。
西北高楼好,闲宜雨后过,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多。
广槛停箫鼓,深江净绮罗。
千金不计意,醉坐合声歌。
鼓腹楼云。
翼翼四檐外,居人有万家。
盘空斋屡荐,舞破日初斜。
小酌知谁共?新诗敢自夸。
圣图天广大,烂醉慰年华。
清江楼云。
涵虚混太清,时转遏云声。
湖雁双双起,渔舟个个轻。
世情何远近?人事省将迎。
谈笑逢耆老,终身愿太平。
石城楼云。
翠袖拂尘埃,烦襟出九垓。
清光依日月,逸兴走风雷。
鸿雁几时到?江湖万里开。
文章成锦绣,临咏日盘迴。
来宾楼云。
地拥金陵势,烟花象外幽。
九天开秘祉,八极念怀柔。
造化钟神秀,乾坤属远猷。
吾皇垂拱治,不待治书求。
重译楼云。
使节犹频入,登临气尚雄。
江山留胜迹,天地荷成功。
千羽三苗格,车书万里同。
圣朝多雨露,樽俎日相从。
轻烟楼云。
久坐惜芳尘,莺花不弃贫。
关心悲地隔,有酒纵天真。
不问黄金尽;应惭白发新。
登临聊极目,紫陌万家春。
淡粉楼云。
邢楼闲纵目,风度锦屏开。
玉腕揎红袖,琼卮泛绿醅。
参差凌倒影,迢递绝浮埃。
今日狂歌客,新诗且细裁。
鹤鸣楼云。
翠挹凭栏外,楼高不倦登。
抑扬如有诉,凄切可堪听。
白日移歌袖,青天扫画屏。
古来形胜处,重到忆曾经。
醉仙楼云。
自得逍遥趣,乾坤独倚楼。
天笼平野迥,江入大荒流。
待弃人间事,来为物外游。
蓬莱自有路,云雨梦悠悠。
梅妍楼云。
天地开华国,招邀屡有期。
风烟归逸兴,钟鼓乐清时。
对酒惜馀景,逢人涌旧诗。
平生无限意,莫信笛中吹。
翠柳楼云。
白帻岸江皋,开筵近鸟巢。
交疏青眼少,歌罢彩云消。
落日明孤塔,青山见六朝。
平生爱高兴,回首兴滔滔。
”十六楼的具体规模及盛况,史籍中并无多少文字记载,大多以诗歌形式吟咏。
如:【明代】揭轨《宴南市楼》诏出金钱送酒垆,绮楼胜会集文儒。
江头鱼藻新开宴,苑外莺花又赐酺。
赵女酒翻歌扇湿,燕姬香袭舞裙纡。
绣筵莫道知音少,司马能琴绝代无。
【明代】钱谦益《金陵杂题绝句》淡粉轻烟佳丽名,开天营建记都城。
而今也入烟花部,灯火樊楼似汴京。
【清代】谢元淮《金陵杂诗》桃叶山前桃叶香,渡江舟楫误红妆。
只应赳赳韩擒虎,曾棹陈船接晋王。
升平鼓吹闹天街,花月春风处处佳。
十六楼荒南北市,轻烟淡粉锁秦淮。
【清代】查慎行《金陵杂咏》想象承平乐事留,履綦陈迹也风流。
轻烟翠柳今何处,十六门如十六楼。
【清代】陈兰谷轻烟澹粉乱栖鸦,重过城南旧狭邪。
不为东风赊美酒,怪渠吹尽六朝花。
这些诗句反映了“十六楼”的繁华至极。
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中也有对“十六楼”的生动描述,其中第24回《牛浦郎牵连多讼事,鲍文卿整理旧生涯》云,“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
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速,香雾一齐喷出来,和河里的月色烟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阆苑仙人,瑶官仙女。
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妆袨服,招接四方游客。
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明代洪武年间,南京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上兴建的了十六座大酒楼,作为外国宾客和国内人士的公共休息及娱乐的场所,其中来宾、重译两楼是接待外国使节的专用场所,使得外国使节虽置身异域,却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温暖,从而对中国产生爱慕和敬仰之情,从而推动和发展了国与国之间的和睦关系。
到了永乐时期,“十六楼”更是海内外宾客满堂,盛况空前。
十六楼中,除了南市、北市、叫佛等楼之外,基本上都位于东南城外,且大部分在三山门与江东门之间。
因为当时的交通基本上都为水道,晋京者自秦淮上溯,入三山门。
因此三山门一带地区,自然商贾云集,舟车辐辏,馆舍妓楼,麇集于是。
据一些史学家考证,明代初年建设的这些酒楼虽然由官方统一督建,但由民间自主经营,甚至在一楼之内,有着几家酒肆业主。
每家酒肆各办酒食,挂牌招客,竞争十分激烈。
有些酒肆还设有专职的侑酒歌女,借以吸引酒客。
官方对酒楼的营业只收课税,不加干涉。
繁盛一时的十六楼,随着明代都城的北迁而逐渐由盛转衰。
星移斗转,物换人非,当年的十六楼,尽管曾经风光无限,今日也只是留存在残损的记忆之间了。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带你看海尔首府的十六楼(海尔首府户型图)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