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在我们老家有一户人家,女主人村里人都暗地喊她“拖皮猪”,意思就是不蛮爱干净。
也难怪大家不客气,本来她家条件很好的,但这位大婶就是不“检点”,把好好的家弄得像“猪栏”。
久而久之,家里人同流合污,视而不见,谁都不作声,把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后来农村环境整治来了,好家伙,家家户户卫生评比动真格,“拖大婶”家大变样,去年又整修了一番,如今进门,一看就舒服。
从“脏”到“美”,同样的人同样的屋,“拖大婶”家的变化令人深思。
昨晚看今日平江报道,丹桂园小区环境前几年也是不尽人意,居民直呼“脏乱差”,无奈之余,更有干脆的人直接搬家走人,图个眼不见为净。
然而,同样的居民同样的小区,丹桂园也是从“脏”到“美”,到底经历了什么?看公众号文章评论,网友的话一语中的:“管理严谨得像行政单位一样……”“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短短一年时间,小区华丽蜕变。
为什么是丹桂园?人是最大因素。
丹桂园建设时间应该是十来年,按理小区设计、设施、环境等硬件还是比较好的,但再好的条件,管理跟不上,也是一盘散沙。
小区苦没“主心骨”久矣,面对居住环境每况俱下,居民们无奈叹息。
这一切,小区居住的党员、居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多方关心、支持、配合下,他们成立了小区党支部,改组了业主委员会。
小区不管什么事都摆到桌面上来谈,谁都没权“一言堂”,擅自作主,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真正把小区当作自己的幸福家园,一起当主人,一起优环境。
人心齐了,小区变美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做是最终目的。
有了带头人,居民们的思想也统一起来了,最后必须落实到行动上。
丹桂园制定了好几个行之有效的小区规章制度,大家照单吃面,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若不小心乱扔垃圾了、车辆乱停放了等等,嘿嘿,马上有人找你“麻烦”,自己看制度一对照,乖乖认虚,主动整改。
在大家“层次”都上一个台阶了,趁热打铁,丹桂园成立志愿队伍,他们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什么事都管,一有空就在小区转悠,成了“包打听”,打听有什么要帮忙的;成了“万事通”,什么事都想方解决。
“拖大婶”搭帮农村环境整治,丢了多年的戏称;丹桂园搭帮党建引领,居民齐心,小区变好了,同样的道理,破茧成蝶,过程复杂艰难,但只要目标正确、明确,结果都是美的。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加速发展进程中,难免出现诸多不协调的“杂音”,这是一时“阵痛”,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美,勇于担当,多元化解矛盾,形成共识,我们的城市定会越来越好。
丹桂园的实践探索,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