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电影挤在春节上映,然后就一片大萧条,多少人在拍电影,却没有电影可看。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讽刺。
仿佛我们的电影就是冲春节档,各捞一把,接下来的日子平淡无奇。
睡沙发的人打得标签是网络大电影。
不知曾几何时,网络大电影的标签意味着粗制滥造,一般演技拙劣,剧情拖沓,看花里胡哨的海报,给人知觉是烂片无疑。
深深被荼毒,因此对网络大电影也敬而远之。
差不多是不闻不看,也不做评价。
如果某个影评人要对网络大电影做一些乐观的影评,那些烂片基本没有容身之地,圈一波钱而已。
看一次少一次,想蒙混观众,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睡沙发的人,同样是这样的标签,因为打着豆瓣高分电影的宣传,所以点开看了。
虽然我不太喜欢有人误导我的观感,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豆瓣高分电影的标签都是值得看的。
电影的节奏很慢,甚至我在前面十几分钟都在玩手机。
所有的演员都未曾见过,也未曾听过。
网络大电影的标签在主观上让我在心底打了烂片的标签。
事实上接下来的观影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我的偏见。
这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生活片段,讲述的是中国的家庭教育。
一个操心到嘴皮子都磨破了的母亲,一个因为太正直,太善于说真话而没有朋友的舅舅。
一个高中落榜,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的主角。
母亲性格强势,对于儿子的各种爱好都要管。
这贴个我们的成长环境,一路叨叨,这不好,那不好,望子成龙,却和儿子没有很好的交流。
进一步引发了故事的矛盾性。
家里不是很大,舅舅住了一间房,所以男主委屈睡沙发。
舅舅是一个不怎么讲话的人,与其说不怎么讲话,倒不如说是讲话太直,太善于讲真话而失去了与这个世界接触的机会。
反过来讲,他也并不想去接触那些人,而是沉迷阅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是理想化的角色。
即使外面的世界有无数的谎话,我们都无法逃避这个现实。
在人的关系链当中,太过棱角分明,确实是一种自我摧残,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开人和人这一层关系。
但是年纪大了,退休了,这个身份贴和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合规性。
男主的迷惘贯穿在整部电影里面,他一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这种迷惘在舅舅的一次纠正下让男主找到了道路。
开始接触阅读,从一本棋王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开始查字典,阅读,甚至在舅舅的引导下开始写文章。
电影中安排了一个对比的环节。
那就是亲戚的孩子考上了国外的大学,要去国外读书,讲得也很直白,去了就不回来。
顺带了人才流失这个话题。
这个对比在饭桌上进一步激化了男主的意识,那就是想要当一个作家,也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复读。
实现生命本身的价值。
矛盾的化解伴随着勤奋的阅读,故事突然顺畅了。
在结尾,故事甚至也没有讲的太满,按照常理这种故事的结尾是通过奋斗走上人生巅峰,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但是直到结束,男主也只是通过勤奋阅读书写发表了一篇小说而已。
故事没有讲的很满,未来的路险阻重重,这是整个人生当中的冰山一角。
很写实,却又让人对接下来的人生期待不已。
这个故事批判了我们现有的应试教育,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通过兴趣引导,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作为写实题材,一部慢节奏的文艺片,一切安排都很合理,给了网络大电影新的注释,如果用心拍好一部电影,真的不需要请那些据说很红的明星,在这个刷流量的年代,真诚和货真价实都比天花乱坠的流量来的实际的多。
如果一部片子不能给人启迪思想,反映社会。
背负烂片的标签这就好比有人骂你傻逼。
这种旧的题材能讲出不一样的感觉真的很出彩。
睡在沙发上的人才是应该努力,最努力的人,当你努力了也就意味着你拥有更大的能力去改观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