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i功能材料因其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特性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富镍NiTi合金的功能性取决于马氏体相变及其逆相变,它们主要受晶粒尺寸等微观结构特性和塑性变形加工条件的影响。
迄今为止,提高富镍NiTi合金功能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包括:剧烈塑性变形,细化晶粒;固溶时效处理,得到纳米级Ni4Ti3析出相;电处理,控制微观结构和转变温度;预变形退火,引入高密度的位错,促进马氏体相变。
大多数NiTi合金以厚度或直径为0.1-5mm的片材和线材进行制造和加工。
假设NiTi线的形状和尺寸都保持不变,上述提高功能稳定性的措施由于NiTi线的几何尺寸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镍钛线材塑性变形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1)变形方法少,冷变形时发生大量加工硬化;(2)NiTi线中存在细长晶粒和晶界减少了位错运动的自由路径并降低了NiTi合金的功能稳定性。
山东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对NiTi丝进行扭转变形处理,后进行电脉冲处理(EP),对比分析了扭转变形和EP处理对相变行为和超弹性的影响,进而得出提高NiTi丝功能稳定性的加工方法和条件。
相关论文以题为“Effect of torsion deformation and electric pulse treatment on transformation behaviour and superelasticity of Ti-50.8 at.% Ni wire”发表在Materials & Design。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tdes.2022.110594本文将直径为0.5 mm的Ti-50.8at.%Ni线作为原始NiTi合金,通过多模拉伸结合800℃退火5 min赋予材料一定的超弹性。
扭转试验在室温下进行,速度为0.5 r/s,扭转40r简称T40;扭转后进行EP处理,在t=600 μs时,f=50、100、150、200、300、400Hz,f=150Hz时,t=50、200、400、600、800、1000 μs。
研究发现原始合金处于B2奥氏体状态,基体中的位错密度相对较低。
原子沿(110)晶面以2.13Å的自然晶面间距规则排列,长条状结构为奥氏体。
变形合金的基体为奥氏体。
与原始合金相比,一些长条的奥氏体被小晶粒打断,在附近观察到许多尺寸约为100 nm的纳米晶粒,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晶格畸变和原子偏差占据,这进一步证明了晶粒中存在更细小的亚结构或变形。
此外,在纠缠位错带中存在少量马氏体,马氏体的存在表明在扭转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应力诱导的马氏体转变,产生了少量的马氏体。
图1 不同工艺参数下TiNi的TEM图图2 扭转变形量对TiNi合金影响图3 不同扭转变形后TiNi的超弹性循环曲线图4 TiNi合金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TEM结果与原态NiTi合金相比,A→R和R→M均发生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扭转匝数的增加,相变峰最终消失。
结合EP处理,在高脉冲频率(f>200 Hz)或长导通时间(t>800µs)条件下,T40合金容易发生多级转变。
扭转变形通过引入位错有效地提高了超弹性。
超弹性在扭转圈数从0增加到10时逐渐提升,然后随着扭转圈数进一步增加而降低。
当扭转圈数超过40圈时,由于变形量大而产生线超弹性。
经EP处理的T40合金的超弹性在50-150Hz范围内逐渐提升,然后在脉冲频率进一步提高到400 Hz时降低。
当导通时间从50增加到600 µs时,合金的超弹性增强,当导通时间增加到1000µs时降低。
由于等轴纳米晶粒和位错的均匀分布,大量扭转变形与低脉冲频率相结合提高了超弹性,经150 Hz/600µs EP 处理后的合金超弹性最优。
本文对NiTi合金的进一步应用有积极作用。
(文:破风)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与工程”。
欢迎转载请联系,未经许可谢绝转载至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