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米作为现代词语是物理定义,力与距离的乘积,称扭矩单位,即牛顿米,简称牛米。
但在日常生活中牛米这个词很少用到,很多人看到会感到陌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牛米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当然不是现代科技扭矩单位牛顿米的意思。
那么,牛米在古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查古汉语词典牛米有两种解释:(一)牛如米;(二)用谷物支付的牛租。
(一)牛如米,即牛和米。
如的字义有和、与的意思。
牛如米的来历是《北史·崔宏传》:“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
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先要搞清楚文中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
文中“帝”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道武帝,即拓跋珪(guī)。
他是北魏王朝开国皇帝、军事家、政治家,年仅十五岁时趁乱复立代国,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推动拓跋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与后燕、后秦争霸中原。
此文是讲道武帝大败慕容宝之后的事情。
文中“宏”是指崔宏。
崔宏少年时就号称冀州神童。
在前秦苻坚和后燕慕容垂(慕容宝的父亲)时,都为朝廷高官。
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
道武帝慕名派使者把他请来,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和张兖一起总管机要大事。
《北史·崔宏传》中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武帝拓跋珪在打败后燕慕容宝时,回军驻扎在恒岭。
道武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慰劳从慕容宝那边新归附过来的人。
在登山途中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上山,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米粮。
因此下令新归附过来迁徙的人,凡是不能自己前行者,配给牛车。
(二)用谷物支付的牛租。
牛租来自《容斋随笔·卷第四》“牛米”篇: 燕慕容皝以牛假贫民,使佃苑中,税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税其七。
参军封裕谏,以为魏、晋之世,假官田牛者不过税其什六,自有牛者中分之,不取其七八也。
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盖晋法也。
译文: 十六国时代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huàng)制定租税制度,借牛给佃农,让他们租种君主家苑中土地,收租十分之八;佃农自己有牛的,收租十分之七。
有一个叫封裕的朝廷参事官劝告燕王,当年魏、晋朝时代,租官田使用官牛的不过才收租税十分之六,佃农自家有牛的五五平分,从不收租十分之七八。
我观察当今我家乡的风俗,招募佃农种田,收租十分之五,而使用主人家耕牛的,收租十分之六,这就是所说的“牛米”,是晋朝的法度了。
从上文可知古代租税十分繁重,牛租也不轻。
范文澜等在《中国通史》说:“江西饶州佃客租用地主的耕牛,要向地主多交一成租,称为‘牛米’。
”也就是说,近代还有牛租。
总之,古代牛米有牛和米及牛租两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