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手工艺可谓是门类繁多,并且个个都是光彩夺目。
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来说,每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手工艺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
今天,就为大家整理出中国人不可忘记的传统手工艺。
陶瓷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
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
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
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瓷器几乎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当人们在品茶、就餐饮酒和喝咖啡时,瓷器就无时无刻不在身边。
从制作的工艺原理来说,瓷器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汉代,瓷器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中国浙江省的绍兴、上虞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生产地。
中国南方是瓷器最早萌芽的地方,但是北方的瓷器烧造业兴起之后发展得也很快,到6世纪中期及其以后的东魏、北齐时期,北方烧制的瓷器已在墓葬中相当普遍,在东魏、北齐势力范围内发掘的一些大墓几乎都有瓷器出土,数量也急剧增加。
隋朝时期,由于南北政治的统一、大运河的修建,都促进了南北文化和经济交流,瓷器生产渐入佳境。
由于技能的进一步完善,瓷器中的淡青色也是这个时候才出现的。
唐朝时期,经济发达。
社会开放,瓷器进入繁荣期。
这个时候的瓷器不仅在全国盛行,还开始走上了出口路线。
在埃及、叙利亚和印度等国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了我国唐宋时期的瓷器。
宋朝时期瓷器持续鼎盛,汝瓷、钧瓷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瓷器皆产于宋朝。
而辽、金、西夏的瓷器呢,则充满了异域风情,多是彩绘图案。
元代瓷器粗犷晦暗,花纹草率,可以说这个时候开始,瓷器慢慢走了下坡路。
从明朝开始,景德镇就成了“天下窑器所聚”的重镇,所谓“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处于景德镇。
”一直发展至今。
中国的非遗名录里面,单单是瓷器制作就占据了非遗传统美术一类的大半,所以,在非遗中瓷器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髹漆髹漆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文献中就有许多关于原始漆器的记载。
《韩非子?十过篇》说,尧舜时曾用木头作食器,已“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大禹时代,又把漆器作为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这表明中国早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就已经使用了漆器。
然而考古发现的事实却比文献记载的要早。
新石器时代中期河姆渡文化中的漆木碗,就把中国使用漆器的时间提早到约公元前 5000 年左右。
属于比河姆渡文化稍晚的马家浜文化的江苏常州圩墩遗址里也发现过喇叭形的漆木器。
这些发现说明,中国漆器的起源是相当早的。
继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髹漆工艺在南方萌芽以后,漆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在中国普及并发展起来。
商周时代已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以松石、螺钿、蚌泡等作镶嵌花纹。
战国在漆工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器物品种和髹(xiū,指把漆涂在器物上)饰技法等都有很大的发展。
汉代漆器产地之广、数量之多、传播之远是前所未有的。
器物的造型及装饰也呈现新的面貌。
魏晋南北朝漆器发掘出土的虽不多,惟据历史文献可知当时花色颇繁,制作亦精。
体大质轻的夹纻(zhù,指用苎麻织成的粗布)像,油漆兼用的密陀绘具有时代的特色。
唐代文明高跻当时世界之巅,漆器和其他工艺一样有特殊的成就。
它表现在起源于前代的金银平脱至此而愈加华美,盛行于后代的剔红、犀皮等又始创于斯时(据最近在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发现的漆器,三国吴已有犀皮,本文不及收入和更改,另有专文论及)。
宋代一向以一色漆器制作精良为世所称,而近年来又发现有极为精美纹饰的堆漆与镶嵌、戗金与填漆相结合的漆器更呈异彩。
元代漆工名匠辈出,尤以剔红、剔犀、戗金诸作,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明代是我国漆工史上又一次有重大发展和革新的时代,髹饰工艺可谓至此而大备。
多种技法和不同纹、地的结合,迎来了千文万华之盛。
清代前半叶大规模地任用了明代髹工,由于宫廷的好尚,更趋精工细巧而不免流于纤密繁琐。
中叶以后,国运日促,导致各种工艺的全面衰退。
总的说来,我国漆工艺几千年的发展和成就,对全世界的漆器工艺都产生了影响,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及北美。
可以说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物质摹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受中国漆器的影响。
中国传统漆工艺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
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
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中国木雕,分布极广,此衰彼兴,潮起潮落。
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资源条件,取材不一,工艺不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的流派。
在我国,木雕流派大多是以地域来区分的。
例如: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泉州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北京宫灯,台湾木雕,宁波朱金木雕,云南剑川木雕,湖北木雕船,曲阜楷木雕刻,苏州红木雕刻,上海红木雕,南京仿古木雕,江苏泰州彩绘木雕,山西木雕,山东潍坊红木嵌根雕,上海黄杨、白木小件雕,辽宁永陵桦木雕,江西傩面具雕,湖北通山木雕、咸浦邦木雕,天津木雕,东山海柳雕等等。
这些木雕流派在全国或者当地都极具影响力,而最为著名的是泉州木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这五大流派被称为“中国五大木雕”。
2008年6月7日,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泰蓝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
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
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雕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
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玉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玉雕作品的载体——玉石原料必须符合“美丽、稀少、稳定”三要素,既是美丽的石头,又要具备“物以稀为贵”的稀少和物化稳定的条件。
当前在玉雕市场上经常使用的玉石材料有几十种,常见的有以缅甸翡翠为代表的硬玉、以新疆白玉、碧玉为代表的软玉以及玛瑙、孔雀石、青金石、独山玉、密玉、东陵玉、芙蓉玉、虎玉、紫水晶、白水晶、黄水晶、桃花玉、岫玉、兰纹玉、澳玉等,还有生物玉石如珊瑚、欧泊等。
玉雕艺术品是玉雕工作者运用巧妙的构思、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能,在天然的玉石材料上手工雕刻完成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具有很好的观赏属性,有的具有很好的把玩使用属性,或者是两者皆有。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
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錾刻錾刻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来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
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等文物标本可知,这种技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
錾刻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的片活和立体的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多作为实用器皿使用。
完成一件精美的錾刻作品需要十多道工艺程序,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技术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自己打制出得心应手的錾刻工具,打制工件的金属板材,调制固定工件的专用胶料、配制焊药、摹绘图案。
此种工艺以其操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要求操作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又要掌握钳工、锻工、板金、铸造、焊接等多种技术,对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且非经长期刻苦的学习和钻研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故从学此艺者不多。
历史上錾刻工艺的传承,多是在小手工做坊中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教的形式出现,从未见有此种工艺的系统教材和专著,又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因而很难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其兴衰也很容易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加之有些匠师欲传无人,或是思想保守不愿传人等缘故,至今能够全面而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日渐减少,此项民族文化遗产正处于衰退的状况,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领导和社会的重视,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之不断地健康发展。
中国结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了盛传于民间的艺术。
当代多用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
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中,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锦囊结等多种结式。
中国结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特别是在民间,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众的喜爱。
花丝镶嵌花丝镶嵌,简称:花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
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
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
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 、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中晚期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
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
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
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
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2月昭仪珠宝公司与唯一国家级传承人白静宜合作在北京宋庄小堡村艺术东区建立了国家花丝镶嵌技艺传承基地。
琉璃琉璃,亦作“瑠璃”,是以各种颜色(颜色由各种金属元素产生)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稀有装饰品。
其色彩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中国琉璃是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
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场上的琉璃主要是以南方为代表的脱蜡琉璃和以博山(淄博)为代表的手工琉璃为主。
国内琉璃制作比较有名的团队分别是琉璃工房、人立琉璃、琉园等 。
皮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
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
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
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