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痴”老黄说:手工制作的东西是受用一辈子的,这一点跟木匠一样。
好的东西是能用一辈子的,当然也包括坏了修、修了用、再坏了再修这些情况。
器具,用得越频繁磨损也就越厉害,出现了磨损就修补,都是这样反反复复的。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 ❉ ✥ ✣▐ ░屋里目之所及处尽是铜器░▐选择源于兴趣,但当触壁之后,内心的理想之火能否保证不被浇熄?那坚持,必定源于热爱,而且,是永无止境的热爱。
老黄对铜的热爱远远超出常人所想。
一天夜里,我们造访了老黄家。
他家门前立了一对铜狮子,不大,暗沉的铜色在夜色中并非十分显眼,但也足以让所有初来到访的人,在整条街道中轻易辨认出来。
请输入图片描述普通的外表,内里大有乾坤。
刚进屋,我们便被满屋的铜器震慑住了,屋顶、楼梯扶手、摆钟、鸟笼、桌、椅、茶具、香炉、佛像、象棋、棋盘等等,目之所及处尽是铜制品,几乎都是手工之作。
在昏黄的灯光下,锃锃发亮,让人有种走进了博物馆的错觉。
▐ ░从学徒到“铜痴”░▐由于大家都对铜有着一份特别的执爱,寒酸了一番后,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
80年代,老黄只身来到南粤,当时为了糊口,他进了一家制铜坊,跟随着香港师傅当起了学徒。
学徒生涯是从一个在不到60㎡的小作坊开始的,每天忍受着地狱般的高温,每天被闷热的气流无形地包围,而他只能用专注的内心,不断驱赶火花四溅所带来的烦躁,挥汗如雨地认真工作。
请输入图片描述“学徒主要是力气活儿,一个熟悉怎样把物件打出模样的过程,也没有什么窍门,打多了,习惯了自然也就行了。
”枯燥的工作加上酷热难受的环境,学徒来了一个又走一个,始终没有愿意留下来,除了老黄,只有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相反,日久生情了。
每天与铜器接触的老黄,渐渐成为了一个“铜痴”。
白天泡在厂房里钻研技艺,下班后窝在宿舍里阅读各类有关铜的书籍。
▐ ░十多年修得“铜百科”░▐学徒的时间不到两年,老黄已可独立制作一件铜器。
“我做的第一款铜器是一个铜壶,花费了半年时间,重复制作了十多次,壶身裂纹要如何才能做得精致,提手要如何做到更加贴合手感,这些细节都需要费心考虑,最后总算勉强完成。
”老黄说。
请输入图片描述经过近十几年的磨砺,老黄对铜的特性和文化,制铜的历史和技艺都了如指掌。
每当与朋友谈论起铜时,他都能侃侃而谈,每一个制铜故事都能娓娓道来,以至于被大家笑称为“铜百科”。
▐ ░独立门户冷暖自知░▐2005年出师后,老黄成立了一家工作坊,工作坊刚成立时,正值行业低谷时期,附近的制铜厂从12家变成了5家,很多亲戚朋友都劝他改行。
但是,老黄却坚持着,由于成本高加上市场的不景气,很快,工作坊就处于亏本状态,接近倒闭。
请输入图片描述然而,老黄并没有太在意,只是一直用心地制作铜器。
或许是内心的执着战胜了功利社会的浮躁,经过两年的用心经营,业绩终于有所上升,老黄的工作坊终究还是在经济的洪流中“活”过来了。
▐ ░30年只修铜匠心░▐执着源于喜爱,时至今日,近30年光景中,老黄不爱金不爱钢不爱铁,只沾染与执着于“铜”。
现在,老黄时常会去逛古玩市场,淘回一些心仪的铜器,进行研究。
从表面的技艺到质地的了解,再到铜器的收藏鉴赏,“与铜相处时间长了,对它越了解越喜欢,越喜欢越了解。
”老黄说。
请输入图片描述可见,制铜已经不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铜器不再只是慢工细活的工艺品,更是一种用双手缓慢创造的忠良之物,这是老黄从匠人到匠心的修炼过程。
▐ ░老黄说“富贵”░▐人们常将“富贵”挂在嘴边,其实,“富贵”有分“富”与“贵”,“富”则富裕,有钱财;而“贵”则有“显贵的地位”,这一方面来自于权力,另一方面来自于“宝贝”,铜加上艺术就能成为连城之璧,倘若家中壁龛上有一铜艺品,那便是贵气所在,即使是寒舍,也能因铜而生“贵”。
▐ ░与老黄一同开发的产品░▐在技术革新的时代,价格低廉的工业化产品大量地进入消费市场,并成为了主流,而精致的手工艺制品逐渐被人们所忘记,手工艺人也越发稀少。
老黄的坚持,甚至执着,让我们倍感敬佩。
很荣幸可以跟他合作,一同开发了这款“祥云”插花器/浇花器,使用的是含铜达99.95%以上的名贵“紫铜”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可作家传之器。
紫铜的柔韧性极佳,不易折断,但它的熔点高,且流动性很强,制作操控非常难把控,尤其是焊接处,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即便经由拥有近30多年制作铜器具经验的老师傅之手,报废率仍高达到惊人的70%。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根据以下操作,在手机某平台了解更多“祥云”之器的资讯。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