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两件明清时期的黄花梨架格先后成交,明三层全敞双屉架格184万,清方材四层带抽屉书架402万5千。
它们尺寸相近,后者在形制和工艺上并不占优,却超出了一倍多的价格,究竟为何贵一倍多,我们来细看下它的具体情况。
材质书架原本无漆,流传中保存得也较好,包浆下可以看见清楚的木纹。
从整体上,木料颜色偏黄,局部点缀着金色,黄花梨感觉明显。
近看细节,抽屉脸上的鬼脸、山峰纹,边框上的麦穗状棕眼,均符合黄花梨木特征。
调整角度观察,并不平整的边框局部也泛起微微莹光,如果将此处打磨至千目以上,可以想象一定会出现的绸缎般光感。
同时也注意到,边框镶嵌的格板有些异样。
虽然底色不深,亮处也呈金黄,却能发现多少有些差异:细密、平直的纹理与黄花梨相去甚远,且无莹光可言。
所以不难判定:此格板并非黄花梨。
再附上另一层的照片(下图),读者朋友们可自行分辨。
俯下身来,想细看最底层下的牙头、牙条,但受场地光线和位置的限制,并不能看得真切,结合照片分析,总体感觉是黄花梨的可能性很大。
由此得出,此款清黄花梨方材书架有部分用料是其他木材。
相比之下,184万的三层全敞架格被原漆覆盖,无法判断格板材质,却也不能排除是黄花梨的可能。
人们常说,没有消息的消息就是好消息,不确定是否为黄花梨满彻,或许比非全黄花梨感觉要好些吧。
结构和三层全敞架格一样,四层书架以方材立柱为足,之间用横、顺枨连接,攒边打槽镶格板,中间设抽屉两具;不同的是,书架更为简单,全身光素,无雕无饰无线脚,被誉为“造型甚为简练”。
远处看轮廓,近处看细节。
在这简练的造型中,是否蕴含着简洁的工艺呢?从上图抽屉架的特写上看,方材丁字形格肩榫连接处,并不平整的抽屉脸边缘和出头的刀痕,反映出基本工艺水准。
即便是对家具、木器毫无经验的普通读者,对比184万黄花梨三层全敞架格的相同局部后(上图),无须描述,也不难感受到书架无法相提并论的线面细节。
再看书架上层,两根穿带置于顶板下方,虽不影响使用,却稍微有碍观瞻。
我们知道,架格最上面的穿带,比较讲究的做法是安装在顶板上方。
还有,书架底层下方三面装牙头、牙条,是黄花梨柜架类家具上常见的结构,而184万三层全敞架格的四面整挖罗锅底枨则相对少见,显得奢华与考究。
实际上,“造型甚为简练”的清黄花梨方材书架,其实是工艺相对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