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波浩渺的扬州南,有这样一座小镇,被古运河、京杭大运河、长江三面包围。
在因水而兴的扬州,这样的“配置“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这,就是施桥。
这座小镇的故事,要从千年前的古运河聊起。
隋唐时期,在古运河边,施桥境内就有一个扬子古镇。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当时商贾云集,有很多文人墨客从扬子津古渡踏上这片土地,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
如今的扬子村还在,与古刹高旻寺隔古运河相望,再寻常不过的村庄,却藏着千年风流。
明清时期,位于江河交汇处的施桥一带居民聚集,又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镇。
同时依托江河,施桥一带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当时有名的园林景观翠屏洲、曲江亭,地标性建筑都天庙和大炮台都在此。
而“施桥镇”这个名字,则是因在施桥港上有一座施家桥而来。
清末于树滋诗云:“桥名自古号施家,施氏无人空叹嗟。
”几百年前,这里本没有桥,此处火星庙里一位和尚因过河不便,便发愿造了一座桥。
因为桥款全是向施主募化而来的,故名施家桥,含有此桥布施所造之意。
指针拨回到民国时期,水运开始落后,津浦铁路通车,南北交通绕道扬州,扬州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
为了解决扬州乃至苏北的困境,1922年,这里诞生了苏北第一条公路--扬圩公路。
图源:江苏档案公路自扬州福运门对岸,经施家桥、虹桥等站头,最后抵达镇江对岸的六圩码头。
扬州人、苏北人由这条公路到六圩码头,再轮渡过江到镇江、上海等地,打开了当时苏北的交通困境。
图源:网络地处长江边的六圩就成了扬州南来北往的交通咽喉要道,这中间的必经之地,紧挨六圩的施桥也开始了多年繁华。
1956年,邗中又因扬圩公路的交通便利而落户于施桥耿管营附近,施桥就成了父辈们对于邗中的最初记忆。
图源:网络1990年底,邗江运河大桥正式通车,打通了沿河东西交通的“瓶颈”,使得施桥作为扬州南部核心集镇的区域优势更加凸显,成为当时邗江县有名的“童鞋之乡”“橡胶之乡”。
而2001年合并入施桥镇的六圩乡,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九十年代被评为全国百强乡镇,当时的交通、工业、农业、服务业在全扬州市、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扬圩公路是扬州境内维护保养最好的干线公路。
后来施桥集镇的商业区西移,其中一段扬圩路就是现在的施桥南路。
如今六圩码头早已拆迁,老邗中也早已易址,扬圩路亦换了模样。
施桥这片热土,带着曾经的满身荣光,隐入尘烟,静安一隅,看岁月流淌。
如今的施桥,也悄悄变了模样:镇区改造完成,民国风情小镇将曾经的辉煌时光定格。
灰墙白瓦,翘角飞檐,各色仿古建筑整齐划一,整个镇区焕然一新,民国范儿十足。
行走其中,一切那么熟悉,却又陌生新鲜。
恰逢蓝天白云,瓦蓝澄白,这如画般的“布景”更衬得这幅民国复古小镇图格外逼真。
随手一拍,就是复古氛围拉满的大片:或拱形或马头墙形状的建筑,走马灯造型的路灯、画着民国女郎的公交站......见过昔日施桥的我,没想到有一天能被它如此惊艳!走在这条街上,好像一切都没变:昔日的那些老店还在,茅家面馆依旧聚集着老食客;上海三鲜馄饨扩大了店面,上学的早晨还是挤满了小学生;金阳光、大拇指蛋糕店......但好像一切又变了:钟灵北路旧貌换新颜,也密密麻麻地多了古茗、蜜雪冰城等很多流行的品牌店,肯德基也开到了那头的施桥南路.....我们常常被时间感动,感叹岁月变迁,时移世易。
距离1922年施桥迎来苏北第一条公路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一个世纪就这么在这条路上悄悄流过。
不知那年力争修路,为这片土地殚精竭虑的人们,看到如今光景是否也会欣然一笑。
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得益于镇区改造,生活环境和幸福感有了很大提升。
炎热稍褪,街上就热闹起来:阴凉地吹风的、出来遛娃的、打牌的老街坊....小镇生活活力满满,闲逸舒适。
而最抚凡人心的,当属这人间烟火:臭干、老鹅.....这条街上的老味道还在,不用跑远,就能一饱口福。
不够宽的马路,不太多的车流,不着急的人们.....这满是悠哉的小镇生活气息,让人卸下浮躁,心都跟着平静下来。
来施桥,千万不要错过夜景,民国风建筑在各色霓虹的映衬下,更是年代感拉满,梦回那个昔日多年风光无两的“大施桥”。
而且细节处满分,随处可见多年老店的复古繁体字招牌。
飞檐翘脚中明暗映衬,建筑的线条美在金色光影下,更显韵味十足。
入夜了,暖黄色的灯光洒满这归家的小道,格外地安心温暖。
这里少了城市的繁华和匆忙,多了老家的温情和慢节奏。
嗯,远方的人啊,如果累了,就回来歇歇脚吧。
2021年,官方宣布:施桥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内河航运窗口”。
施桥镇贵宇广场十字路口处的标志施桥总体定位为“江河门户(苏北)、航运窗口(世界)”。
实施“1234”空间布局:即以一条运河为主轴,以运河文化带和长江文化带“两带”交汇,以六圩口门、六圩轮渡码头、施桥船闸为三个重要节点。
恢复重建都天庙、都天庙炮台、曲江亭、钱家湾八景等四处重要景点,建议将“江淮之心”、“京杭之心”、“江淮之眼”、“运河之眼”(三湾)、“江河之眼”等串联起来,形成多元素、多节点、多视角扬州运河文化脉络。
在设计理念上一“门”贯通南北。
在六圩口门以“口门客厅”为核心诉求,“临内河灯塔,坐口门自然客厅,赏山(镇江焦山)、水(运河、长江)、天、航(航运)风光”,突出“自然、清新、疏朗、雄阔”的口门气质。
“古运河看三湾,新运河看施桥”。
施桥作为港口重镇,拥有扬州港这一大型港口,通达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施桥船闸始建于1958年,并不算古老,但其所处位置曾是隋唐时扬州港的一处港埠,历史悠久。
图源:网络并且施桥船闸是苏北运河入江的最后一道船闸,是苏北运河的“南大门”。
其通勤量连续5年超3亿吨,为全球内河运输第一,持续创造了全国内河船闸年通过量的新高,堪称“钻石航段,水上咽喉”。
图源:网络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内河“十字路口”--六圩口,全国内河航标第一灯塔”六圩灯塔。
并且作为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的先导工程,施桥船闸至六圩口段航道于2019年底开工整治。
进一步提升六圩口门段两岸绿化和通航环境,同时,两岸还将打造六圩塔灯、桃坞烘霞、江河之眼、施桥踏月等六圩十景。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大江滚滚兮,毓秀扬州。
古运河、长江、新运河,催生无数胜景。
江河交汇处,千年古镇施桥,在历史浮沉间,将再开启全新的篇章。
总要来一趟吧,体味不一样的大施桥。
部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