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铜陵方言主要是指原铜陵县山圩区的方言土语,学术界称为铜陵土语,流行于顺安河畔东西联乡,以及五松镇。
这一并不大的地块,说起方言来却极难与外地人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岛现象,其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词汇。
兹对其中比较独特的词语进行些探究。
“落苏”——“茄子”这是一个古词语。
唐代山东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记载:茄子“一名落苏”。
现在北方方言已经没有称茄子为落苏的了。
浙江的平阳和泰顺把茄子和落苏合了起来,称为“落茄”。
我们安徽的徽州和江浙部分地方如上海称落苏倒是自古就有的说法。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有个瘸腿的儿子,对卖茄子的人吆喝“卖茄子唻!”非常不满,要求父王禁止。
阖闾感到为难,人家叫卖茄子,不是卖“瘸子”呀,怎么好禁止呢?有一天他看到妃子帽子上的两个流苏,很像茄子的形状,不禁灵机一动:“落下来的流苏不就是‘茄子’吗?干脆把茄子就叫‘落苏’吧!”于是,他一声诏令,从此“茄子”就叫“落苏”了。
北宋王辟之的笔记《渑水燕谈录》中提及此故事,不过吴王阖闾变成了五代时钱王钱镠:“钱镠之据钱塘也,子跛,镠钟爱之。
谚谓‘跛’为‘瘸’,杭人为讳之,乃称‘茄’为‘落苏’。
”故事编得很巧妙,却经不起推敲。
首先,吴之国都在今苏州,钱王的故事在今杭州。
“瘸子”是中原官话和湖南方言,杭州一带称为“跷拐儿”,苏州人称为“跷脚”,与“瘸子”根本不同音。
此外据史料记载,茄子是两晋时期由印度传入的,春秋时不可能有卖茄子的。
“落苏”一说在唐人段成式的书中就有了,不可能到五代时才由钱镠命名。
所以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批之曰“亦未必然”。
“三不知”——“偶然、间或、有时” “三不知”是铜陵人口头常见的词语:“你经常回老家吗?”“现在很忙,三不知回去一下子。
” “三不知”是一个很古老的词语,源出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
君子之谋也, 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文子说:我现在知道我为什么无知了。
君子谋划大事,对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都要全面考虑,然后才做决定。
而我对这三个情况都不了解,就匆忙向上面提出意见,这不是大错了吗?”明代学者姚福在他的笔记《青溪暇笔》对《左传》所谓“三不知”作了解释:“所谓三不知,即始、衷、终三者,皆不能知也。
”人们常说要“三思而后行”,所谓“三思”,也就是要对“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都要进行思考的意思。
到宋元时期,“三不知”引申为“没想到”。
元无名氏杂剧《陈州粜米》第三折:“三不知我骑上那驴子,忽然地叫了一声,丢了个撅子,把我直跌了下来。
”到元朝末年及至明朝,“三不知”就有了“意外、忽然”的意思,这就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意思基本差不多了。
明末冯梦龙纂《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倘若三不知做出把戏,倒是老大利害。
”清代作家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他两个初来时,都打了一个照面,三不知就不见了。
”“三不知”并非铜陵的地区独有的方言词语。
1935年由章太炎先生创刊于苏州的《制言半月刊》第4期刊登了王纶先生的《新方言杂记》就提到:“今芜湖、南京谓凭空起事曰‘三不知’。
”“猎”——“玩耍、游戏” “猎”指“玩耍、游戏”只有铜陵方言一家,全中国找不到第二例。
“猎”的原意是“打猎”,又称“田猎”。
《说文》:“猎,放猎逐禽也。
”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打猎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以维系生命,后来物质资料丰富了,统治者把打猎当作玩乐。
《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当时就有些文献把“猎”和“游”并列,称为“游猎”《晏子春秋·谏下八》:“春夏起役且游猎,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
”此时的游猎还带有军事训练的意思。
唐代李白写有乐府诗《行行且游猎篇》,开头便是“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将游猎夸轻趫。
”这里的“猎”完全是“玩耍”了。
延续下来,在方言中(其实是古汉语中)“猎”也就是“玩耍、游戏”的意思了。
但,为什么只有铜陵是这样说,其他东西南北都找不到第二家,这倒值得研究。
“八货”—不讲道理或讲不清道理的人 “八”因为与发财的“发”谐音,这一数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结婚要选好日子,铜陵谚语有“腊月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住房最好选在第八层,所以第八层的房价往往是最贵的。
车号手机号最好都要带“8”的。
我见过一位老板,他的手机号码后四位是8888,可谓牛也。
不过那人终究没有发起来。
而铜陵方言中的“八”却是常常是骂人的,人们常称那些不讲道理或讲不清的人(多为妇女)为“八货”。
在中国古代,因为“八”字字形是一左一右各奔东西,所以并不是一个好字。
《说文·八部》:“八,别也。
”“八”就是分的意思。
姜亮夫所著《昭通方言疏证》:“八,别也,分别相背之形。
”因为“分离”总是人们所忌讳的,所以“八”就被引申为凶险,尤其指女人的不贤致家庭的不幸,说她命中有“八”,即“克夫、丧子、败家”等八个最凶的运相,称为“八败货”、“八败命”。
晚清郭友松的小说《玄空经》第一回:“不幸他是八败命,过门来不到三年,横七竖八,吃尽当光。
”广东人称饶舌、爱管闲事的人为“八”,称爱管闲事的女人干脆就叫“八婆”。
云南永胜人也有这种说法,有专词“八叉”,然与不讲理不搭界。
铜陵人嘲笑饶舌者为翘嘴巴参(音,一种鱼)子。
扬州方言称某人精神不正常为“八货”、“八折”,简称“八”,类似于“二百五”,这倒与铜陵的用法有点沾边。
山东聊城荏平一带称可恶的人为“八货”,和铜陵人讲的一样。
有人考证“八货”是由“骄横跋扈”的“跋扈”模音而来,不无道理。
反正指的是不讲理的人。
铜陵又常称为“八不道五”。
很多人只讲,没有细想过。
如果仔细推敲反而无法理解了。
因为“八”就是“八”,“五”就是“五”,是划不了等号。
“八不道五”不是应当提倡的坚持真理吗?“八不道五”的说法来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中国衡器“秤”古代是十六两制,一斤合十六两,计算时要换算成十进制。
我们的祖先编了一套口诀:“一退六二五 , 二一二五 , 三一八七五 ,四二五 , 五三一二五 , 六三七五 , 七四三七五 , 八五 , 九五六二五 , 十六二五 , 十一六八七五 , 十二七五 , 十三八一二五 , 十四八七五 , 十五九三七五 , 十六两整一斤。
”口诀的名称为《斤求两》,背起来很难记,用起来十分不方便。
顺便说一下,现今人们对不负责任的做法称“一推六二五”,就是从这里来的。
只是把“退”换成了“推”。
原意是十六两制的一两,等于十两制的0.625两。
新中国建国初进行了一次衡制改革,一斤的重量不变,改一斤合十两。
这样原来的半斤合八两,改制后的半斤合五两,重量是一样的,“八”和“五”也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统一起来了。
但偏偏有人转不过弯来,脑子特笨,怎么也弄不清楚“八两”怎么会等于“五两”。
人们就称这种情况为“八不道五”。
安庆方言干脆称讲不清道理的人为“八五儿”。
翘辫子——死亡用“翘”来指称死亡是吴语系常见的方言现象。
如上海松江称“翘老三”;浙江温州称“翘板儿了”;苏州“翘落”。
此外在我国西南地区也有这样的说法,如重庆人说“翘杆儿了”。
有人说“翘”和“老”、“仙逝”一样,都是对死亡的讳称,这恐怕有点不大相干。
从“翘老三”、 “翘板儿了”、 “翘杆儿了”的感情色彩看,无论如何不象是对死者的尊重。
铜陵人说“翘”就表示对死者的轻蔑。
铜陵民间有一则民谣《小媳妇苦情歌》,其中有句“死又不死,翘又不翘,婆婆骂得我头毛焦。
死又不死,翘又不翘,苦媳妇日子怎么过得了?”这是旧时媳妇背后咒骂婆婆的,完全找不到敬意。
“翘板儿了”、 “翘杆儿了”的组词意图,现在已无法弄清了。
铜陵人说“翘辫子”还真有点来路。
清代男人都留辫子,要是犯了死罪押到刑场去砍头,辫子就是一个障碍。
所以行刑时就要由两个刽子手来操作。
一个人将死囚的辫子拉得高高的,另一个人动刀。
可见“翘辫子”较之“翘板儿了”、 “翘杆儿了”骂人要恶毒得多了。
“癞的姑年”——“正月十五”这个说法现在几乎失传了,据说铜陵为独家。
“癞的姑”就是癞蛤蟆,大通人称为“癞癞姑”。
正月十五本是传统的元宵节,到铜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这是有来历的。
铜陵民间有一个谚语:“正月十五大似年,婆婆拜媳妇年。
”说儿媳妇终年操劳,这一天要让她休息休息,由一直闲静享福的婆婆下厨上灶,烧饭给媳妇吃。
这是一个文明的传统习俗,体现了铜陵人家庭和睦、老少相敬的优良民风。
这一天媳妇就可以一动不动,象“癞的姑”一样。
这是不是有点“那个什么……”?的确,在铜陵正月十五是妇女可以尽情快乐的日子。
明万历《铜陵县志》记载:“上元,跨街张灯。
儿童戏竹马以恣游赏。
箫鼓之声彻于闾巷。
妇女或夜静游行,掷瓦缶,夜除不祥。
”说这一天深夜,妇女结伴夜行,随带些家中废弃的陶罐瓦具,当作秽物抛到野外,以拔除灾星。
这一风俗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都有,妇女多是跑到桥上嬉戏。
当作秽物的坛坛罐罐也多是从桥上扔下,更加快意。
《嘉靖池州府志》记载:“度厄:夜分妇女过桥以除灾咎,投瓦桥下返,俗云‘走百病’”。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运动。
据说江浙一带妇女当晚一定要走过三座桥,才算达到目的。
如清乾隆《元和县志》:“妇女走历三桥,云可免百病。
”明人陆伸有《走三桥词》云:“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
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元宵夜妇女出游,成了她们不可多得的娱乐活动。
“内襟”——“妻子”“妻子”在各地都有不同的称呼。
安庆市的宿松叫“堂客”、无为人叫“板奶奶”,枞阳方言称妻子为“烧锅的”、“家里”。
不过“家里”也可以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铜陵土语也一样,称妻子为“烧锅的”、“家里”。
此外还有一种自古就有的称呼“内襟”。
“内襟”的“襟”到底是什么字?有学者认为是“荆”。
“荆”,古代常用于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拙荆、山荆、荆妻。
这里包含“自己的妻子”和“谦称”两个内容。
但铜陵人说“内襟”是可以他指的:你妻子、他妻子同样说“n内襟”、“he内襟”,且丝毫没有谦称的意味。
我认为应当是衣襟的“襟”。
“襟”,是上衣的前面部分,旧式传统服装有所谓“对襟”、“大襟”之称。
在中间开扣的称为“对襟”,在左边或右边开扣的(“左衽”或“右衽”)称为“大襟”。
古时候包办婚姻,有指腹为婚的做法。
两家人相互意合,希望两个尚孕于腹中的孩子长大了也成为亲友,便相约,孩子出生后,若都是男身,便为兄弟;都是女儿身,便结为姊妹;如一男一女,便蒂为夫妻。
由于战乱连年,两家人今天住在一起,明天就可能被兵乱冲散而天各一方了。
为了避免将来对面不相识,错过了姻缘,便裁开一件衣襟,双方各执一块,作为信物。
将来见面拿出来比对。
如果孩子已经出世,裁开的是幼儿的衣服。
此称“裁襟”也称“割襟”。
有个成语叫“割襟指腹”。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硬拷》:“[外]呀!我女儿已亡故三年,不说道纳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
何曾得有个女婿来?”“襟”便与婚姻有了联系。
现如今在铜陵还有个称谓,俩姐妹的丈夫称为“连襟”,长的叫“襟兄”,幼的叫“襟弟”。
所以 “内襟”的襟字,应当是“襟”。
“刁子”——“末梢”“树刁子”指“树梢”。
“麦刁子”、 “稻刁子”指穗。
“出刁子”指抽穗。
后一说法湖北武汉、浠水都有。
浠水说“谷刁子”。
不过“树刁子”好象很少听到。
失赖赖的——失神、失意的样子“失落”的原意是“丢失”,丢失了神志称为“失魂落魄”,到铜陵,便出现了“失赖赖的”这个俗语,用以形容失落、失神、失意、无助、无奈等神态。
所有用于形容这些神态的书面语言,都没有“失赖赖的”生动,有实质感。
这就是方言或者说是民间语言的魅力。
在铜陵方言中语音略微有变化便构成了另外一种意思了,例如:“实落落的”表示充足、够分量;“湿涝涝的”表示不干燥;“塞拢拢的”表示办事不大气等等。
“欸”——“是的” 用 “欸(音ài)”表示肯定。
相当于英语的 yes。
“欸”是古南方方言。
西汉杨雄在其专著《方言》第十中记载:“欸、譍(譍yīng,古通应),然也。
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譍。
”可见“欸”和“譍”这两个词是公元前两百多年楚国的用语,距今至少已两千两百多年了。
用“欸”来表示肯定现在唯保留在铜陵的土语中,而铜陵人在说“欸”时往往还要加一个语气助词,说成“欸哟”。
铜陵土语还常用“欸”作前缀,用于回答问题表示肯定。
比如“你吃过了吗?”回答“欸吃咯”。
“好不好?”“欸好”。
这里“欸”的词性已发生了变化,由副词变为助词了。
“譍”现在仍然保存在枞阳周潭一带,其语音已变为yān。
枞阳人有时用“譍”为助词,在表示某种意见之前,先“譍”一下。
如“我不是讲过吗?譍,只有多做才会学到本事,譍,不做你永远不会的。
”“老宝子”——“小儿子”以“老宝子”来为小儿子取乳名原本是胥坝、安平、老洲一带洲区的习俗,乳名后面加个“宝子”,如“康宝子”、“龙宝子”、“楊宝子”。
这一做法后逐步被山圩区所接受。
“宝子”是名词后缀。
源自无为县的传统习俗。
这两个音节在发声时均读轻声。
为了祈求男孩子健康成长,不至夭折,常起名叫“锁宝子”、“扣宝子”。
意思是把孩子锁起来扣起来,不让妖魔鬼怪侵害他。
所以到洲区的学校去,锁宝、扣宝特别多。
最小的孩子会叫“老宝子”。
有时候你提到人家最小的男孩,即使那孩子另有乳名,也可以用“老宝子”或者“小老”来指称,不会引起误解。
以“老”来指称排行最小原是古代中原的传统做法。
现今河南省的原阳县和潢川县仍称“小儿子”为“老儿”。
铜陵的“老”除了作为形容词形容年龄大以外,还有时间久(老火)、老成(老几几的)、死(为老年人逝世的讳称)。
“老宝子”应当是对最小孩子的疼爱之称,亦如湖南人称为细仔、湖北人称为幺儿子。
十供——指没有用却装模作样的人铜陵县乡间指责或嘲笑那些道貌岸然、自命不凡的人“象十供一样”,源自过去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
五松镇城北至联盟村即原来的城郊乡政府所在地,古称十里长冲,过去这里有举办观音坛接观音的习俗。
所谓观音坛,是当地人每年到秋后为庆祝丰收、感谢观音菩萨大恩大德而举办的会事。
据当地人传说,铜陵县原是南海之梢(末)。
南海龙王奉玉帝之命要扩大南海的海域,带着千万虾兵蟹将一路呼啸来到铜陵宣示主权。
多亏南海观音神力救助,才使铜陵万众生灵得以保全。
十里长冲人设观音坛接观音由来于此。
观音坛由会员轮流做头,坛会在会头家中举行,历时三天、五天或七天。
做会的前几天,会员及其家人都要斋戒,只吃“饭麻糍”(将糯米饭放在碓窝里捣成泥状做成的粑粑)。
坛会的重头戏是请一班道士来念经作法。
道士们以黄表纸裁成可约三十公分长十公分宽的符敕,在其上写着“观音大士敕令”,在其后画上弯弯扭扭的符文,代表观音大士敕令的内容。
符敕的多少依会员的请求定,一般每户一张,也可由会员为局外的人请求赐与。
符敕画完后,将其一张一张平铺在一起,杀一只老公鸡,以鸡血均匀地洒在符敕上。
坛会后符敕由请求者带回家挂在墙上,据云可以保佑平安,驱除邪恶。
道士作法时口中念咒语,以竹笛和箫加堂锣伴奏。
观音坛会十分隆重,所用的香烛甚至提前一年订购。
讲究时竟然会焚点名贵的香柱以提高驱邪的法力。
坛会的最后一天夜晚法事最为神秘,所有的妇女都一无例外地回避。
道士们全部赤露天体作法,以求坛会功德圆满。
观音坛要供奉十个菩萨。
与众不同的是其中九个菩萨均为有名有姓有来路的大仙,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乙天尊等,用纸或布画像供在堂上。
而第十个则是由熟米粉捏制成的菩萨,高约十公分,放在一个托盘中,置于堂中一张八仙桌上,其前也供有香烛祭器。
特别之处是祭品中会有一碟妇女包头和一碟人工制作的纸花或布花。
八仙桌上还要加一张八仙桌,形成神龛状。
这一无法考究其姓名的第十尊菩萨人们称之为“十供”。
“十供”菩萨在坛会结束后由人取回家给患病的人吃,或者任由狗猫吃掉。
由此看来“十供”菩萨在人们心中并不神圣。
不过,没有多大作用却也占得一席位置。
揶揄俗语“象十供一样”,典故出自于是。
“灰孙子”——骂人的轻蔑话“灰孙子”在古代称谓上没有,方言中也没有。
孙子的儿子称为曾孙,(《尔雅》:“孙之子为曾孙。
”《释名》:“曾孙,义如曾祖也。
”)曾孙的儿子叫玄孙,玄孙又称元孙。
(《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
(《尔雅》:“元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的儿子叫昆孙。
(《尔雅》:“来孙之子为昆孙。
”)铜陵人所谓“灰孙子”一般是骂人的,特指那些胆小如鼠的人。
这一说法在浙江的绍兴、宁波等地也流行。
《甬言稽诂》:“甬俗骂人曰灰孙子……即丑恶人所生也。
”这已经骂到该人的长辈了。
不过铜陵人骂得更过分,称他看不起的人是“灰里蹦孙子”。
廓里——“下面、里面(指空间)”“廓[kuō]里”在铜陵指一个相对的空间范围。
“日头廓里”、“月亮廓里”、“雨廓里”,概括为把身体置于(大自然)某某的关照之下。
“树廓里”、“草廓里”、“刺廓里”,指“丛中”。
“刺廓里”也叫“刺巴窿里”。
有的人写成“窠里”似乎也很切。
但“窠”的普通话应当是(kē),多指“昆虫、鸟兽的巢穴”,如“鸡窠”、“狗窠”。
铜陵还有一个俗语:“活要活在人廓里,死要死在鬼廓里”。
这道出了铜陵人传统的生活习性:不喜欢身处偏僻环境——孤山野崂,鬼都不生蛋。
“娭毑”——“母亲”娭毑[ŋεtɕie],铜陵方言土语为母亲,也有的地方称为伯母。
《现代汉语词典》有解释:“娭毑【aī jiě】<方>1、祖母;2、尊称老年妇女。
这种解释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