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一个新闻,杭州萧山的一位姑娘,因为30岁了还没有结婚,被父亲的同事辱骂,甚至还把她气得晕倒进了医院。
即使2019年了,单身人士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他们在忍受着空虚寂寞冷的时候,还要承受他人毫无缘由的谩骂与指责。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这位姑娘回击那位辱骂她的人的话:我又没吃你的用的,我不结婚关你什么事呢?没错,姑娘就算是40岁不结婚、50岁不结婚、一辈子不结婚,理论上也轮不到外人来指指点点。
但是在生活里,我们却总是会遇到像这位同事一样烦人的人,他们会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来对我们的生活指手画脚。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你怎么不去考公务员、你这么乱花钱你爸妈知道吗、你的妆是不是太浓了、你裙子穿得太短了......相信这些话你一定从他们的嘴里听说过。
中国人的字典里似乎就没有“距离感”这三个字,更别提对个人空间的隐私权以及个人事务的决策权的尊重了。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上的距离感,也就是身体上的距离,在心理学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1.2米,如果陌生人超越了这个距离,会让你感到焦虑和不安。
但是如果是亲人或者朋友,这个距离则会被缩短甚至是消失。
而第二种距离感则是心理上的距离,即我们和他人感情上的亲密程度,比如说一个陌生人叫你宝贝,你会觉得生气,这就是因为他和你的心理距离很远,但是如果是你的恋人这样叫你就完全没有问题,这就是因为你们很亲近。
同样,一旦心理安全距离被侵犯,也会使我们感到不安。
像上面那个新闻中的同事,显然就属于逾越了心理安全距离的表现。
有些人逾越心理安全距离,并非是故意,而是他们本身缺乏对于距离感的感知。
比如说我们站在悬崖边上,如果站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不会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距离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我们站到离悬崖只有几厘米的地方,就会担心自己掉下去,这就是距离感激发了我们的自我保护,让我们远离那些会产生危险的地方。
但是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忽视了这种距离感。
比如说我们排队的时候,很喜欢人挤人,这其实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容易造成踩踏事故,但是因为这个危险没有悬崖来的直观,所以很少有人会重视。
还是上面那个新闻,这个同事就缺乏对于距离感的感知,显然他和姑娘的父亲只是同事的关系,他不应该对于结婚这样的私事去发表看法,更不应该去发表带有讽刺和贬低性质的言论。
可能如果是姑娘的家人,大家会觉得你这样说是担心我的女儿,但是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同事,那么我就会觉得你是瞧不起我,是在骂我,冲突就是这样产生了。
其实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不管自己是否和别人关系亲密,就去掺和别人的私事,这样其实是在侵略别人的心理安全距离,在对方的眼里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又怎么能够得到好结果呢?在中国,最缺乏距离感的人可能就是父母了。
中国式的父母一向喜欢大包大揽,全面地控制子女的所有生活,很多中国的孩子,甚至不能够自己选择大学和专业,毕业了要去父母指定的单位上班,从事父母喜欢的职业,连未来的伴侣都要经过父母的筛选。
父母以为孩子会感谢自己,殊不知对于子女生活干预过多的父母,反而会让孩子对其产生怨恨。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个人空间的,这个空间就像是一个蛋壳一样,可以让我们在里面独自疗伤,可是如果这个空间总是被别人侵犯,那么压力就会得不到纾解,伤口也无法愈合,长此以往,自然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亲密关系的解读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庄子讲,君子之交淡如水。
孔子讲,朋友数,斯疏矣。
这两句话都是说,和朋友不必过分亲近,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维持长久深厚的友谊。
人和刺猬很像,刺猬想要抱团取暖,但是如果离得太近就会被对方身上的刺刺伤,只有围成一个圈的时候,才能够既保持温度,又不会受伤。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无论是陌生人还是普通同事,哪怕是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彼此之间也都应该有所保留,给彼此留下进退的余地,以免把感情透支。
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保持距离,对自己好,对别人也好。
缺乏距离感的本质还是因为安全感不足,所以我们才需要靠在别人身上找存在感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
事实上,越是心理强大的人,越知道如何去和别人保持距离,因为他们不需要从别人的身上去找安全感,他们自己就能够为自己铸造一座安全的心理堡垒。
所以大家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减少对于别人的依赖,更加专注自己的内心。
这样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了。
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