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一说光绪三十年),在武昌白沙洲建起第一家玻璃制品工厂——耀华玻璃有限公司。
其主持人,一说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工厂建设》1卷6期),一说是浙江商人林友梅(《东方杂志》第三期),资本69万元。
机械由德国购入,工程师为一名德国人。
日产玻璃窗片4吨、玻璃器皿2吨。
后因营业不佳,售与上海源丰润号,1912年停业。
1919年,汉口金银首饰商人张庆贲在汉口开设宝丰永手工搪瓷厂,从北京聘来技师,以景泰蓝原料制造证章,并在中山大道厚生里设门市部,代客设计证章式样,在汉口颇有名气。
20年代,玻璃生产再度兴起。
1920年,耀华玻璃公司改为湖北省玻璃厂,重新开工,工人达110名,月产玻璃片120吨、玻璃器皿25吨,产品畅销华中数省。
汉口出现几家小型玻璃厂,规模稍大的通明玻璃厂(厂址在汉口大水巷)资本约5000元,每月可出3万打煤油灯罩,采用人工舂料、吹制的手工方法生产,产品销至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
此外,还有中华、尤记、三合、永顺等玻璃厂,中华、尤记系日本商人开办,仅制玻璃灯罩及瓶杯等物。
30年代,裕丰、振丰、三星、泰丰等9家小手工搪瓷厂相继开工,这些小厂垄断了本省生产各种字牌业务,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等省也来汉口订制各种牌照。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于1941年在汉口慎昌街开设吉田玻璃厂,生产玻璃杯、磅瓶、装注射针药真空管及酒瓶等。
华商小搪瓷厂、小玻璃厂在武汉沦陷时被迫全部倒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建设厅接收吉田玻璃厂等5家企业,组成汉口酿造厂,内设玻璃器皿工场,1946年元旦正式开工。
1948年将玻璃器皿车间拨交汉口化工厂,一直生产到武汉解放前夕。
私营企业只有宝丰厂(原宝丰永搪瓷厂)勉强恢复生产。
1947年,吉利生海味号老板杨学琛曾邀人集资开设大华搪瓷厂,生产字牌、手工杯子和医疗器皿,但经营不到一年便停业。
(表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