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杏花消息雨声中

发布:2024-06-25 浏览:40

核心提示:◎撰文 / 程杰从江南到塞北,从寒食节的粥香,到杏花村的酒暖,杏在传统文化里的身影,可谓是乡土中国的逶迤画卷、千古文人的心路阡陌。时至今日,杏花依然摇曳在水郭山村的酒旗里,守候在清明时节的江南春雨中……栽培与起源:四月,囿有见杏先秦至秦汉之际的《礼记》《管子》《山海经》等文献多次记载了杏的分布和食用情况。其中《礼记·夏小正》主要反映夏朝的历法节令,有“正月,梅、杏、柂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之言花信和果期,指明杏是园囿之物,可见杏在我国已明确的园艺栽培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杏花,清,吴熙载(1799

◎撰文 / 程杰从江南到塞北,从寒食节的粥香,到杏花村的酒暖,杏在传统文化里的身影,可谓是乡土中国的逶迤画卷、千古文人的心路阡陌。
时至今日,杏花依然摇曳在水郭山村的酒旗里,守候在清明时节的江南春雨中……栽培与起源:四月,囿有见杏先秦至秦汉之际的《礼记》《管子》《山海经》等文献多次记载了杏的分布和食用情况。
其中《礼记·夏小正》主要反映夏朝的历法节令,有“正月,梅、杏、柂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之言花信和果期,指明杏是园囿之物,可见杏在我国已明确的园艺栽培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杏花,清,吴熙载(1799~1890)。
分布:从“北土春来气未和,梅花开少杏花多”到“杏花春雨江南”杏极不耐涝渍,花期也不耐25℃以上的高温,在温润、干燥的黄河流域生长最为适宜,因此在淮河、秦岭以北分布尤为普遍,生长也较良好,与梅树不耐低温,主要分布在南方,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古人即有“南梅北杏”之说,明徐有贞《次韵酬孙孟吉见寄之作》一诗中“北土春来气未和,梅花开少杏花多”的诗句,所说即是这种情景。
△山东,曲阜,孔庙,杏坛。
杏坛位于孔庙大成殿前,《庄子·渔父篇》载:“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宋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第45代孙孔道辅修祖庙时,根据《庄子》这段记载,在大殿前特修一讲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到了元明时期,杏花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江南地区的经典风物,江南地区的杏花诗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传诵,其势头逐渐盖过北方。
元人虞集著名的诗句“杏花春雨江南”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感觉。
实用价值:切近民生日用的生活气息和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发展态势虽然杏被列入“五果”之一,但自古种植规模有限,明清以前未见有实际大面积种植的记载,也未形成知名的产区。
《诗经》涉及植物近150种,但未见有杏。
这都可能与杏之品种驯化、改良较为缓慢有关,古籍中很少称赞杏果是美味佳果,而医家关于杏“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唐慎微《证类本草》)的说法却深入人心。
杏树,叶子,果实法国著名植物学家Pierre Bulliard(1752~1793)手工着色的杏花果实图在人们心目中,杏远不是上佳食品,而是救荒疗饥、应急活命之物。
杏实的这种平实、朴素乃至有几分粗劣、低贱的品质,使其远离富贵、奢华的氛围,包含着更多平民大众的实用意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也都呈现着切近民生日用的生活气息和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发展态势。
一只鸟儿在杏花枝头沐浴春光。
人文意义:一个由果实向花色,由高雅向卑俗的转变、跌落先秦至汉唐,人们对杏的关注更多在果实和木材,相应的文化意义主要围绕树木,尤其是果实展开的。
这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人们总是先关注实用价值,然后才是审美及其他。
△杏园雅集图之一,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卷为谢环传世作品,描绘了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画家等十人在杨荣的杏园聚会的场景,另有童子、仆人、杏园环境风貌、家具、游乐具、炊饮具等,再现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僚和文人宴乐的场景。
《庄子·渔父》中的“杏坛”、晋代葛洪《神仙传》的“杏林”、南朝任昉《述异记》的“杏果”分别象征着儒者、仙家、隐士,都是身份高雅、道义鲜明、地位重要的人格形象,属于比较高尚的角色,这与宋以后杏花多被视为乡土、凡俗之物大异其趣。
杏的文化形象与桃一样,在唐宋之间明显有一个由果实向花色,由高雅向卑俗转变、跌落的过程。
文学艺术题材: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召唤唐朝长安新科进士放榜后例行杏园宴会,成了当时一大盛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大大提升了杏花的知名度,促进了文学描写的兴趣,此后相关作品才逐步多起来。
唐代诗人韦庄《思帝乡》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是最为欢快的春游召唤。
北宋诗人宋祁《玉楼春》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则是对此花初开之景最为生动简练的勾勒。
相传杜牧所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最富田园风情的节令歌吟。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是最为坚定的品格寄托。
而南宋诗人陈与义《临江仙》:“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则可以说是最为潇洒的情趣写照。
类似的名篇佳句不胜枚举,构成了我们民族杏花审美的生动情景和经典话语。
明,周之冕,杏花锦鸡图。
唐,长安,曲江会宴。
美感情趣:色香、神韵、风姿、节令色香之美 杏花这种由红趋淡、姣容三变的花期过程包含着丰富的观赏性,在三春花卉中是比较少见的。
杏花不以香气取胜,只有淡淡浅香,古人多以“清香”称之,香虽清淡,但种杏成林,尤其是漫山盛开时香气则是十分浓烈的。
明清时,北京西郊香山杏花盛极一时,花季满山香气流溢,明人即有香山得名杏花之香的说法。
杏花盛开时,红白二色兼具。
神韵之美 杏初开时纯红,继而转淡,加之花朵繁密,因而整体上也便显出华艳的品色。
宋人姚伯声“花品三十客”之说,“桃为妖客”,杏则称“艳客”。
这一说法影响颇大,在后世几成杏花定评。
风姿之美 杏花开放,正值清明时节,雨水渐多,所谓“杏花消息雨声中”。
风吹雨打,对于鲜花来说,不免有煞风景之虞,杏花自然不可避免,但人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是,雨水对杏花有催发作用。
元人王恽《春夜独坐》:“长记东墙微雨后,一枝红艳杏花娇”,张雨《雨中》:“卷帘芳草短,看雨杏花肥”,明胡奎《春词》:“江城五更雨,催得杏花开”,都看到了春雨沐浴滋润之后杏花丰腴色鲜的独特情形,这在花卉世界是极为少见的。
节令之美 从唐代以来,杏花都紧紧地与寒食、清明相联系,即便是南方文人言及杏花,也多认其为寒食、清明时节的景物。
清明前后是三春季节最美好的时令,有着最宜人的气候与风光,又有着丰富、浓郁的节俗风情。
作为这一时节的主打花信,杏花也就带上这一节令美好的意象。
乡土气息民俗意蕴杏花的乡土意味还体现在“杏花村”这一经典意象上。
这一名称有实指、虚指之不同。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晚唐杜牧的《清明》诗。
清,郎遂,《杏花村志》书影。
此诗不见于杜牧集,是否为杜牧所作,值得怀疑。
南宋中期编成的《锦绣万花谷》只称是“唐《清明》诗”,并未明确作者,有可能出于宋人。
不管时代属唐属宋、作者是杜非杜,这个由清明、春雨、行人、杏花和村酒构成的诗歌境界,浓缩了这个节气自然风景、乡村生活和旅人心理的全部感受,富有十足的情韵,一经南宋刘克庄等人冠上作者杜牧,编入通俗版的《千家诗》,很快就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心里,成了乡土社会及其淳朴民风的一个代表符号和经典象征。
安徽,贵池,杏花村。
(摄影 / 饶颐)当代产业与旅游文化: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景象杏树从古代一直种到现代。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形势全面改善,水果种植业迅猛发展,杏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也逐步形成。
这其中,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和2003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计划相继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新疆,伊犁,吐尔根乡,野生杏花漫山盛开。
“三北”地区大多属于温带半干旱性气候,年平均降水偏少、平均气温偏低,许多地方有严重的荒漠化现象,而杏树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沙,在这些地区有着鲜明的适生优势,因而被选为“三北”地区经济林建设的主要树种,种植规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辽宁西部起,经京冀北部、内蒙南部、山西中北部到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直至新疆西南部,在这绵延数千公里的沿线,各地群策群力,积极规划种植,不断拓展规模,俨然形成了一个连绵的经济林带,构成了我国杏种植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景象。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5.04月刊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唐朝官员“服章”成了权柄象征(唐朝官服上的图案等级)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