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杯,用来品茶及观赏茶的汤色。
故此品茗杯多为紫砂、瓷器、陶、玻璃。
唐陆羽《茶经·四之器》载:“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己下。
越州瓷 、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 也就是说,品茶用杯在材质的使用上,唐朝的时候已提倡选择瓷器,而且还要考虑造型的舒适和釉色与茶汤的衬托。
成书于明代的 《阳羡茗壶系》 另载:“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 , 芳气满闲轩'也。
制宜弇口邃肠,色泽浮而香味不散。
”引用传统的观点和现代人们品茶的情形与方式,品茗杯要用精致小巧的瓷质碗杯,尤以白瓷为最佳。
非得其他瓷质,起码里面须是白色的高温釉(至于公平杯和闻香杯亦用白色瓷质为佳)。
白瓷致密的质地使其盈握舒适、质表细腻、便于清洗、凝味散香,最关键的是易辨茶色,这正是紫砂、黑陶甚至粗陶所无法替代的。
粗陶的品茗杯,别有一种清新、隽秀的美。
粗放之中有细腻,而且造型古朴柔美,大多数款式、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有颜色的陶瓷是不适合用于做品茗杯的。
况且这些材质的成色和密度不便清洗,使用起来也不卫生,无法充分体现茶水的“色、香、味、感”。
玻璃制品茗杯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容易观察汤色。
但在讲究传统的人眼里,又稍显没有深蕴!综上所述,优良的品茗之具应是:壶用紫砂,杯用白瓷。
盏建盏敞口、斜身、深腹、圈足。
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但不适合观赏煎茶汤色)。
以天目杯为代表,又有叫天目盏,建盏。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重。
在宋朝风靡一时,为斗茶必备的茶具。
要说沉稳,恐怕建盏恐怕当仁不让数第一。
压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
握时,外撇口沿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撇口杯明嘉靖 黄釉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
胎薄,胎质细润,形状最实用,也是最常见的一个,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腰”杯清雍正 青花松竹梅折腰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
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
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六方杯清嘉庆 粉彩人物图六方杯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喜欢汝窑之人,应该也喜欢六方。
莲瓣杯清康熙 白釉莲瓣杯杯身点缀莲瓣,宛如新莲。
古朴典雅,光润高洁,大方实用。
斗笠杯清康熙 斗彩过墙凤竹斗笠杯 (一对)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
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圆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其聚香、聚味的效果,口感很好。
方斗杯明嘉靖 青花云鹤纹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因形似方斗而得名。
深受工整严谨的茶人喜爱。
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
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
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
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
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耳杯亦称“羽觞”,两侧有对称的小耳。
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原为酒具,今人也有用它饮茶。
这种杯子已经很少见了。
鸡缸杯香港苏富比春拍上,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的价格成交。
敞口,浅腹,卧足。
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刘益谦的那只杯子好几亿哦!原为饮酒用具,而今人们大多用来喝茶,当然是仿的了。
爵杯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原为酒具,今人也有用它饮茶。
高足杯杯身下有高足,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
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原为酒具,今人也有用它饮茶。
鸡心杯清 五彩过枝花蝶纹鸡心杯 (一对)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
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
明代永乐时,景德镇烧制青花鸡心杯、白釉鸡心杯两种,均有传世。
卧足杯明代 粉红釉暗云凤纹卧足杯明、清时期流行的杯式,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
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这款杯子,最早的灵感,是来自于僧人所用的食器——钵,形似盆而较小,为比丘的随身六物。
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独创性地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以及安全无毒、永不褪色的特性。
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铃铛杯清代 康熙青花花蝶图铃铛杯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
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
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到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这种杯子,目前市场最多见。
马蹄杯清雍正 ‘金红料珐琅彩’ 外胭脂水内绘瑞果纹马蹄杯 (一对)2018年,中贸圣佳国际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以RMB 8,050,000成交。
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
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
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高足碗雍正 莲红高足碗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
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大的叫碗,小的叫杯。
宫碗明成化 青花缠枝山茶花纹宫碗2018年,北京保利春拍,以RMB 10,350,000成交。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
明正德时,烧制的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孔明碗明 青花凤穿花孔明碗2016年,上海嘉禾秋拍估价RMB 30,000-50,000,流拍。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亦称“诸葛碗”。
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有利于保温,适合冬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