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杯按照器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盏饮茶用器。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
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
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重。
在宋朝风靡一时,为斗茶必备的茶具。
要说沉稳,恐怕建盏恐怕当仁不让数第一。
压 手 杯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
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撇 口 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
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 腰” 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说的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
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
一天,上级派督邮来督察。
为人骄横的督邮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
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不趋炎附势 ,品格高尚的人的代称。
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六 方 杯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
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莲 瓣 杯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
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
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 笠 杯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
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
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圆 融 杯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
方 斗 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
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
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
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
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
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耳 杯亦称“羽觞”。
酒具。
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
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这种杯子已经很少见了,大概在古装电视剧上还能看到一些。
鸡 缸 杯敞口,浅腹,卧足。
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一只杯子好几亿哦!爵 杯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 足 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
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鸡 心 杯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
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
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卧 足 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
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 汉 杯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