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输入”与“输出”的问题,除了物质层面,精神与能量层面,我们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输入,包括包罗万象的资讯、五花八门的知识、忽冷忽热的关系、起起伏伏的情绪等等,头脑自然地成了集散中心。
同时,我们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输出,以文字、语言、图片等形式,或其他具象的、抽象的形式,表达着思维的诉求、自身的态度。
大体上,输入与输出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
无论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在探求一种守恒。
但现实中,输入与输出不平衡者居多。
输出少些的人,或惰于表达,或碍于人情世故,将话题潜藏于胸,久了,局限于“自知”,而失去精确表达的能力;输出多些的人,不求甚解,不惧评价,一吐为快,沉醉于“自嗨”,而缺乏丰富的内涵。
那些在团体中沉默的,不见得一无所知;而那些在荧幕前滔滔不绝的,也不见得全然所知。
如若想持续地输出,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输入;而有了丰富多彩的输入,需得及时稳健地输出,才能保证思想的活跃性,在不断的碰撞与迭代更新中发现进步的力量。
有人说道理都差不多,问题千篇一律,没有必要表达,于是失去了品味与分享的兴趣。
但真是这么回事吗?如果细细体会,不同的人读或讲,不同的时空看或写,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或生出文字语言之美。
就好比读书,博尔赫斯在论《书》的一文中曾写道:“人们取来一本书,打开它,这本身就有美学的含义。
让词语躺卧在书中,让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僵卧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毫无意义。
倘若我们不打开它,书又有什么用呢?它仅仅是一卷纸或是一卷皮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去读它,就会出现新奇的东西,我以为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内容。
” 书是如此,思想、情感也是如此,输入与输出没有流动起来,便失去了活力。
又好比一些空洞乏味的作秀,换着花样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人们耳旁鼓吹。
当然不乏吹捧者与追随者,不乏找不到更有价值事宜的无聊之人,在没有更深洞见的圈套里欢呼雀跃。
懒得持续输入,而把输出作为一种俘获人心的手段,最终误人子弟,也耽误了自己有限的生命价值。
总体来说,积极持续的输入,并伴以自愿真诚的输出,有一个交流互动、发现完善的过程,才能唤来正能量的流动,让自己在心性上得以成长,在能力上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