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剪辑/姚抒廷):一年又一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从前过年才能吃到的食物变得平常,新衣服新物件都唾手可得,人们习惯于感叹年味儿好像变淡了。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认为:“生活要有仪式感。
我们每天都能吃饺子,但是到冬至的时候吃饺子就包含着更多的文化意蕴。
”“过去全家老少一起准备过年的食物,而现在很多家庭改在餐厅聚会,这并不意味着年味儿变淡了。
恰恰相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既保留了家庭团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减少了女性假期期间的劳动,家庭温暖的文化空间一如从前。
”除了放烟花,还有哪些有趣的年俗?放烟花的习俗由来已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介绍,烟花、鞭炮最初称“爆竹”,“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那时人们没有火药和纸张,只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
清末民初北京城就有“花炮市”,看到花盒、麻雷子、旗火、二踢脚,你会不会感觉瞬间穿越到童年的街巷?当然,烟花只是过年仪式感的一环,年味儿还体现在饮食、家庭空间、民俗艺术等诸多方面。
过年食俗,许多地方讲究做十二道吉祥菜。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腌制腊肉、熬制油炸肉,家里忙着大扫除。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门神、祭祖、拜年、逛庙会、看百戏、社火表演,迎接新年的到来。
不过,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俗也有所不同。
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每年春节,苗族同胞们齐聚一起采花山,老老少少精心打扮,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花山场,参加爬竿、唱歌、跳舞、斗牛等比赛,人群一圈围着一圈。
当地讲究初一早上要取净水,为一家人带来一整年的好运气。
在青海,春节是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河湟地区的汉、藏、土和蒙古等民族都过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他们要上坟祭祖,在大门口贴钱马和红纸“对子”。
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人们自己举行的“春晚”有群口史诗演述节目,史诗歌手盛装登场,戴着古老的神帽,身着华丽的康巴藏装,腰间系着藏刀,演述《赛马称王》。
青海民歌《花儿》对腊月祭灶活动有较多的记载,唱道:“灶爷的碗里煨柏香,灶火里没煨个藏香;灶家娘娘的好心肠,把花儿保佑者炕上。
”蒙古族过年是从祭火开始的,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蒙古族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民间称之为“祭火二十三”或“过小年”,祭火最主要的祭品是绵羊的胸叉骨。
蒙古族将除夕称为“毕特翁”,每家每户都要煮全羊;讲究吃奶食品,奶食品盘的摆放还是衡量一户人家生活富裕、清洁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们为什么如此盼望过年?毛巧晖认为,家人团聚这一空间感觉是年味儿的核心。
过去社会流动性小,亲人朋友在一个村落生活,现在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流向外省的劳动力对当下生活的城市越来越熟悉,对新的居住地产生文化认同,但也会追求返乡过年。
千里奔乡,是一种血缘的维系、亲情的牵挂。
拜年是强化血缘、加强亲情的重要方式。
正月初一就开始的家族拜年,一般都是先在家里进行,然后才出去向四邻好友拜年。
毛巧晖对此作出了更诗意的表达:“趁着过年,回乡看看,看看乡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陈年的古桥,村口的老树,远远地听听乡音……照张全家福,全家团圆乐开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