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月(方塘传媒《乡愁里的中国》编辑)用植物叶子或根茎编织出的物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通常是因地制宜,当地生长什么就用什么。
以前编织东西的人多,田野里也生长着的大片大片半人高的绿油油的茅草,割回家,放到太阳下晒到水分全蒸发,叶子变干黄之后,一小捆一小捆的从上往下织,最后能得到一张凉席。
茅草生长在夏天,叶子细长锋利又粗厚,等摘回去做成凉席,盛夏也就到了,没有什么人工材质能比这天然的草本植物更适合炎热的夏天了。
现在很少有见人再用茅草编凉席了,连带着茅草也很少见。
这是在中国的偏北部地区出现的画面,在中国的南方同样也有人在做着相似的事。
一、溯源 佛山人用藤类编织桌、凳、椅、筐等生活用品,这些编织品有一个共同名字——南海藤编。
一开始都是自己织做家用,慢慢有人手艺精湛脱颖而出,买卖藤编的生意就产生了。
从历史上看,南海藤编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在唐朝,有被广州、南海郡当做贡品的记载,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清朝。
兴盛起来的缘由说偶然,其实也必然。
外界冲击过来的浪潮夹带着赚钱的灵感。
鸦片战争后,广东的港口停靠着从各国驶来的商船,其中荷兰商船习惯用印尼藤藤条或织成的箩筐安置货物,货卸完后,这些藤条和箩筐被遗弃在港口附近。
据说最先发现这些不要钱且可用做生活用品的人,是在广州十三行打工的一名叫周月庭的南海人,他把箩筐带回到村子里去,村民也纷纷效仿,并用藤条编成另外一些生活用具拿到市场卖。
再之后附近的村民都学会了织藤。
在南海藤编最辉煌的时期,家家户户以制作藤编品为生,这项手艺养活了南海几十万人。
二、人与藤编织到一起现佛山南海藤编的传承人梁灿尧就出生在这个最辉煌的时刻,在他最初开始观察世界的时候,看到最多的是大人编藤的身影和他们手中穿梭交错的藤条。
他五岁时跟随着家中长辈学习编织藤艺,如果完成的又快又好,就能够得到来自大人们的奖励,这是他小时候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或许就是这个时候,藤编像一颗种子被投放进了他的心中。
《爸爸去哪儿》里黄磊的教育观是,让孩子小时候接触更多东西,不是为了让她将来从事这些,是为了在她心中播撒下一些种子,不知道哪天哪一个就会发芽。
一直到九十年代的几十年间,梁灿尧的工作生涯该是相对无波无澜的度过着,藤编成了他糊口的手艺,手上的工夫也在日益精进着。
九十年代是个重要转折点,藤编的生意一落千丈,劣质粗糙的产品涌入,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表现在具体现象上是,连农民也看不上这些藤编制品。
最艰苦的时候,身边的同行纷纷退出了,梁灿尧舍不得放弃。
这份情感我们没办法感同身受,但应该和小王子对玫瑰的一样,因为付出的心血和岁月,让它成为了全宇宙最独一无二的那支玫瑰。
相信这么美好的东西不应该这样沉落下去,所以他选择坚持。
三次创业,先是卖掉房屋,筹钱开店,他逆着后退的人流前行,在不支持的声音下闷头干。
闷头干不代表梁灿尧没有观察市场的需求,他发现,低档藤编市场已经饱和,而高档还处于空虚状态,买东西的人不缺钱,是藤编制品质地一般,没有吸引到他们而已。
在对产品的创新之外,他开创品牌“藤王府”,专门进行藤+木的藤编家具生产。
现在“藤王府”已经成为佛山的本地品牌,但在最初打品牌的时候,梁灿尧只能不断到各地参展,他都觉得自己荒唐,花到钱包空空,还要继续借钱参展。
就这样,他与藤编又多了一层同患难的牵连。
慢慢就会好起来的,这不是一句麻痹人的鸡汤。
撑过了严冬,万物生长的春天就来了。
开创品牌的后一年,2006年,“藤王府”拿到佛山市藤器行业首个金奖得主;2007年,推出“西洋大使”系列简欧风格作品,大大提升品牌在市场的占有率;2008年......光彩成绩的背后是梁灿尧的满腔热情,有一类人,只要能把脑中的奇思妙想,通过他最擅长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完成的那一刻就已觉得幸福无比,还有一类人,满足感来的迟一些,完成后又被大众肯定,此时才觉功德圆满。
梁灿尧是前者,他看着摆放的作品,说不出最喜欢的是哪一件,每件都喜欢,因为不喜欢的会拆掉重做,直到满意为止。
客人到店里看藤家具,往往会惊叹于价钱的高昂,梁灿尧非常不理解,他觉得比起外面几万十几万的皮沙发,他这些纯手工天然的家具产品价钱要低多了。
“藤王府”的产品都像是梁灿尧的亲孩子,为了把控“藤王府”出品的高品质,他一人包揽了所有产品的设计工作,一门心思都在产品上,在别处看到的可以用来借鉴的新元素,都会马上尝试着加入到产品的设计图中。
吸收新元素是藤制品创新的体现,在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添加美术的欣赏性,如把藤椅的椅背做成跃水而出的鱼身,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藤椅中要吸睛的多。
近几年中,他尝试将藤与不同材质结合起来,以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来。
之前的藤与木是其一,藤加佛山出名的陶制品“陶湾公仔”是其二,陶易碎,在其上加一些藤制装饰,既美观又起保护作用。
脱离藤家具,用藤条制作出一些纯粹的美术工艺品,这是南海藤编走出的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此刻,它与文字、图画没有了区分,天地万物都可为它所用。
从照片中看到,在梁灿尧的办公桌边上,有一个金桔盆栽,初时猜测这是藤制品,但太精致又不敢确认。
后来又翻到一张金桔盆栽的近照,由纹理才看清楚这是藤制品。
印象较深的还有藤做的小鸟,鸟爪部分做的以假乱真;长颈鹿身姿挺拔,憨态可掬;农家小院的半壁围墙砖块堆砌感强。
作品整体而言做工极为细致,纹理性强的特点导致一点错误都会被彰显出来。
但即使是手法错误,也能拆掉重来,不能重来的是人生。
2011年,梁灿尧当选为藤编项目代表传承人,得到这份荣誉不是因为他是天选之子,而是一次次艰难选择后的结果,如果当初他放弃这份热爱,就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
如今快六十岁的梁灿尧,每日仍奔波在传习所和工厂之间,虽然劳累,但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年轻很多。
可能心里的火不熄灭,人就不会有老态。
传习所是梁灿尧自费筹建的,目的是通过举办藤编博物馆或进入校园教学的方式来传扬南海藤编。
儿时藤编在他心中播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他又把这些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中,以期待未来的生根发芽。
三、后记我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否有“振兴南海藤艺,弘扬传统产业”这样的初心,总觉得这样的说法有着飘在云端的不真切感。
更倾向于相信的是,人对物产生了感情,小时候带来的童趣,青年时不断精进的探索,中年时下赌注般的荣辱与共,晚年互相成就的荣誉满足,这是比那份“初心”更早出现的东西。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心流,指人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当沉浸在心流中时,会感受到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那些能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的人,想必时时处在心流之中。
做自己热爱的事,过程不会变的容易,只是能一路载歌载舞的走过去。
无数像梁灿尧这样的人都自嘲自己是个傻瓜,可他们最后都收获了自己想要的那一份成功。
一生只做一件事听起来无趣,但选择太多未必是好事,美国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客观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选择越少的人反而人生成就更高。
更多的人,手里捧着一堆闪耀却好像与自己无关的奖章,心里空落落的能听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