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星球研究所是国内著名的自媒体,专注于探索国内地理极致之美, 拥有数百万粉丝,推出后迅速突破10万+,目前已近百万阅读。
他们走进郑州,认识郑州,解读郑州,宣传郑州。
让我们了解一个自媒体对郑州的观察和思考,现予以全文转发。
本文由 普罗理想国 特约制作这是一座出人意料的城市它的高山“峻极于天”(上文出自《诗经·大雅·崧高》,原文为“崧[嵩]高维岳,骏[峻]极于天”,嵩山即由此得名;云雾中的嵩山,图片源自@VCG)▼它的大河千里奔流(郑州黄河落日,摄影师@焦潇翔)▼它的建城史长达数千年更拥有长达1万年的人类开发史(郑州商城遗址,为商代早期都城,兴于3600年前摄影师@石耀臣)▼它就是郑州近年来郑州的经济实力迅猛增长不但位列北方省会城市第1名(2005-2020年郑州GDP排名变化,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更以大手笔重塑城市面貌令人耳目一新(请横屏观看,郑东新区龙子湖日落,摄影师@焦潇翔)▼而在星球研究所看来郑州既有一万年之古几乎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郑州还有一百年之新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堪称“一万年之新城“是时候重新认识郑州看看这座城市到底会带给我们多少精彩?01转折地带自然地理视角下的郑州是一个极为丰富的郑州丰富到超乎许多人的想象它位于多种自然环境的交汇转折地带首先郑州并不是一座单纯的平原城市它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郑州地形及位置示意,制图@泰山&罗梓涵/星球研究所)▼秦岭向东延伸形成的余脉嵩山与箕山构成了郑州的山地部分又尤以嵩山中段山势最为雄起峥嵘其中少室山主峰海拔1512m为嵩山最高峰(请横屏观看,少室山,摄影师@刘客白)▼太室山最高峰海拔1492m虽屈居嵩山第二高峰但因山体更为庞大而被人们视为嵩山主峰(请横屏观看,太室山,摄影师@刘客白)▼更为重要的是受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嵩山山体不同区域遭受到不同程度地剥蚀致使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宙、太古宙岩层逐一出露时代跨度超过30亿年而被誉为地质史上的“五代同堂”(嵩山地质公园地质简图,需要说明的是“代”为地质年代单位,“界”为对应的地层单位;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同时古老的岩石在外力雕刻下不仅形成了诸如五乳峰、九朵莲花象鼻山、书册崖等景观也成为追溯地壳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是中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少室山书册崖景观,摄影师@刘客白)▼其次郑州还位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区域在郑州的西北部历经数百万年的黄土堆积发育出众多丘陵、台地它们往往土质疏松利于垦殖(巩义、荥阳一带黄土台地,摄影师@杨敏芝)▼再者郑州地处中纬度在气候上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使得山地众多的郑州拥有多个垂直自然带(嵩山植被带分布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与此同时季风送来相对充沛的降水山地间瀑布飞悬如纱(卢崖瀑布,摄影师@刘客白)▼以嵩山为中心河流从穹顶向四周散开在山地、丘陵、平原上形成丰富的水系(郑州水系图,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气候适宜、水流充沛郑州得以草木繁茂、万物勃兴(嵩山植被,图片源自@VCG)▼而超级大河黄河在郑州自西向东奔流过境它与嵩山水系共同作用促使郑州东部发育出连片的平原并成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郑州平原,摄影师@郭瑞)▼就这样比起单纯的大平原地处转折地带的郑州凭借多样的地貌、适宜的气候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宜的舞台而随后登临的华夏族群不但开始利用这种环境还开拓出了这个舞台更大的优势在一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将郑州打造成了华夏文明的“天地之中”02天地之中1万年前山地中以采集狩猎为生的古人解锁了农业种植的新技能开始逐步向平原地带迁徙郑州地区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台地地势较高、河流纵横有近水之利却又可以避免水淹之患则为古人的迁徙提供了完美的过渡场所(请横屏观看,环嵩山古人类迁移模式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9000-7000年前生活在此的古郑州人不仅种植粟、黍还从长江流域引入水稻并驯化了猪作为采集狩猎之外的补充为了享受美食他们还可能发明了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炊器鼎(乳钉纹红陶鼎,出土于郑州新郑裴李岗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为久远的陶鼎,摄影师@杨敏芝,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6800-4500年前大小聚落已经遍布低山丘陵、平原及河流阶地为了争夺资源不同部落之间开始竞相征伐位于郑州西北郊的一个古聚落开始创造性地使用板块夯筑技术筑起城墙抵御外敌(西山遗址,盛期为距今5300-4800年前,是中原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一座有城墙的聚落;摄影师@杨敏芝)▼同一时期在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更是拔地而起其规格之高为黄河流域同时期之最很可能达到了早期国家的规模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为同时期黄河流域已发现的规格最高的聚落,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双槐树遗址布局示意,制图@罗梓涵&泰山/星球研究所)▼此后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中华大地都进入了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各类聚落群体纷纷崛起如同“万国林立”但是大约4200-4000年前一次全球性的气候突变彻底打乱了各地的发展进程气候突变引发干旱、洪水众多古国或被干旱摧毁、或被洪涝所阻纷纷走向衰落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地区脱颖而出(距今4000年前后,诸多文化纷纷衰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宗教、环境变化等,环境变化可能为其中一个主要诱发因素;约4500-3500年前后中国考古学文化格局变化,制图@汉青&陈景逸&王申雯/星球研究所)▼究其原由一是郑州地区兼具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面对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可以做到进退有据(山地地形抵御洪水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二是受长期战争影响中原地区的人类族群拥有更强的组织能力且更加务实在灾难来临之时他们便通过疏通水系实现自救其首领也因此成为大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