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时候流行表哥娶表妹,为什么却很少生出畸形儿?看着如今社会新娘走过红毯,美满幸福的画面,很难想象在古代表兄妹婚姻曾是稀松平常的事。
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这种近亲婚姻的?生儿育女、香火不断对当时的家族来说是何等重要!婚姻的选择自然更是经过深思熟虑。
可奇怪的是,明明是近亲结婚,生出畸形儿的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背后又是什么样的缘由呢?一、家族血统纯正是上策讲究血脉源远流长,是古时候世家大族赖以维系的根基。
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对于血统的执念可谓是由来已久。
那时候的诸侯王国,王室贵族视血缘高于一切,他们比谁都更看重族徽纹章的意义。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对于异族新贵人等是将之打入冷宫,倒是那些与自己具有远亲关系的贵族子弟,则都纳为重用。
一班子亲信,确保王朝的根基稳固,于是才有后世的"宗室钦王"之说。
君主独裁专制,王族血脉高于统治合法性,每当王室中人丁单薄,族中长辈便不得不拿出权威,下令亲缘结亲。
中华上下五千年,王公权贵不乏是借助"亲上加亲"的手段,来维护和传承自己的统治地位。
明清两代,皇家又将旁支世系与内府亲王联姻成风,以期镇守八旗重地。
历代王朝几乎都是如此,一来固本铄营,二来巩固政权。
皇帝家族的私力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壮大和聚拢,实现了尊卑贵贱有别,高门永垂不朽的终极目标。
即便到了民间,血统论也深受世家大族的推崇。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他们都属于社会的上层阶级。
显赫的门第,源远流长的家族谱系,都是他们最重要的筹码。
因而对婚姻也极为审慎,最怕与外人混杂血脉。
倘若世交好友有亲缘关系,他们自然也会接受表兄妹的亲事。
封建等级森严,表亲婚是当时权贵阶层维系家族血统的一种上策,不啻是彰显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
身为朝野显贵,自然要守住自己的"门徒"清白,以求根基永垂不朽。
二、礼教仁孝的准则古人对于传统礼教的尊崇与遵从,可谓是根深蒂固。
自古就有"重孝治天下"的说法,所谓"孝"更是被列为人伦之大根本。
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这"五伦"关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
尤其对于显贵世家来说,子女是否孝顺乃是家规家训的重中之重。
当年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学说最为根深柢固,其所倡导的礼法秩序被奉为圭臬。
孔子在论语多番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后世注疏更是将儒家思想神圣化,在朝野文风大兴的时候,这一套价值观成为了官场升迁的必修课。
无怪乎《二十四孝》这种注重子女孝顺的思想资料,到处可见了。
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寻常百姓,修身齐家的基本操守几乎人人如此。
一方面受礼教思想的影响,让子女遵从父母的期许和安排婚姻,已是常理常规。
为孝道而舍弃私欲,择偶大权全操于长辈之手。
父母之命则从之惟谨的潜规则,也是当时仅有的社会规范。
另一方面,内部通婚也为子弟择定了良缘佳偶。
表兄妹结亲自古就有先例,既合乎世代祖训,又有利于家族和睦团结。
即便在宗族崇亲重亲的大环境下,子女总会顺从父母安排。
再有就是婚姻大事,长辈会为孩子们多方权衡利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世家人家也希望门当户对,不愿贻误子孙后代。
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使人不得不对表亲通婚多一份虔诚。
所以贵族权贵往往会在表亲之中寻觅佳偶,以求让族中和睦团结,减少内斗隙阂。
从整体来看,社会风气使然,表兄妹婚姻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常态。
维护家族的裘毡荫子孙,让子孙后代承袭香火,成为了父母长辈最大的操劳和期盼。
礼教思想的熏陶,使得子孙们对此顺从无疑并心怀虔诚。
即便是通婚,也可视为延续宗祧祖德,落实孝道的重要体现。
所谓"夫妻之合,后凭前钺",都是为了祖宗香火绵延不绝。
在世家眼中,表亲结亲不失为一种中流砥柱,故能够大行其道。
三、平民追求美满古时候的平民百姓,虽然无权无势,却也有自己的追求和幸福渴望。
他们在世家大族和朝野权贵的阶层压迫之下,生活艰辛,可终归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们也拥有简单的爱情婚姻观。
相较于上层士绅阶级,平民百姓谈恋爱结婚的自由度要大得多。
他们无需囿于血统等级的束缚,无需为了家族利益而被安排婚姻。
寻常人家里的男女青年,只要个中有好感情意,通常都会得到家人的祝福与支持,从而可以自由恋爱并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
正如古时候那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所描绘的,贫穷青年与富家千金的恋情总是充满了艰辛与阻碍,可终会在坚韧不拔的矢志追求下喜结良缘。
无数的说唱艺人用打油诗和民谣吟唱着这种情节,传颂在街头巷尾,寓意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从古希腊时的"火与火的相遇"到宋代诗人所赞颂的"良人"、"佳耦",爱情的力量一直支撑着普通人对美满婚姻的期盼。
即便是表兄妹相恋,在没有家族压力的情况下,俩人也不会遭到太大的反对与阻拦。
有时表兄妹青梅竹马,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好感,也没有别的顾虑。
常言说"高门深阚谁与攀",平民无需太过在乎门阀世族般的血缘观念,只要知道"世说情情,万恩万言难酬"。
倘若当地有表兄妹结亲的风俗存在,恋爱之人亦是无可厚非。
毕竟他们并非王公贵族,无需太过看重那些血统等级。
相较而言,他们更在乎的是:虽然是表亲,却也合乎人伦大道,不会被指为乱伦;而且表兄妹更熟悉彼此,感情基础更为牢固,结合也就事半功倍了。
总的来说,平民百姓追求自身的幸福是很自然的事。
在无需顾及其他复杂因素的环境下,真心所爱者不分表亲与否,都可能成为终生伴侣。
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才是他们向往的美满婚嫁。
相较于贵族嫡系那种以利益和地位为权衡,这种纯真浪漫的爱情婚姻观念无疑更加高尚纯粹。
四、疏远之"表"非亲在古代,人们对于"表亲"的称呼和认知,其实与如今大有不同。
当时的亲疏观念也颇为独特,这或许就是导致表哥娶表妹这种近亲婚姻普遍存在,却生出畸形儿的情况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对亲属的分类和称呼,是依据汉族源远流长的宗法制度而来。
宗族是一个血缘共同体,有严格的亲等尊卑等级。
直系亲属被称作"亲",旁系亲属则称为"族"。
按照这一分类法,堂兄弟姐妹属于"亲",是近亲关系;而表兄弟姐妹虽有血缘上的联系,却被归为族亲,实际上是很疏远的关系。
在古人的观念中,表亲婚姻和乱伦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因为表兄妹的血缘联系已有相当疏远,不再被视为近亲。
《礼记·曲礼》里就有明确的规定:"甥、伯叔、兄弟之子,不可以为冠昏"。
意思是姨母家的侄儿、姑夫家的侄儿,以及堂兄弟的儿子,都是近亲不能娶为妻。
而表兄弟则未在此列。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源远流长,影响极为深远。
无论士族还是平民,宗法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两家虽为干亲房,但隔上几代人就不再属于近亲范畴了。
所以在古人看来,表兄妹虽同宗,但姻亲联姻也就无伤大雅了。
正因为表亲间的血缘关系相当疏远,两人结合生育后代发生遗传缺陷的机率也就大为降低。
生物学上讲,表亲婚配是一种比较疏远的亲缘关系,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亲婚配。
所以相较于极近亲,表亲婚姻生育出显性缺陷畸形儿的概率也就小得多了。
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亲属之间的分类是十分细致的,表亲早已被排除在近亲范畴之外了。
加之表亲间血缘联系本就很疏远,所以虽然表哥娶表妹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并不太会因此导致大量畸形儿的出生。
我们今天因为科学知识的发展而禁止近亲通婚,古人却是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做法,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各地民风习俗除了上文所述的一些原因之外,各地区流传下来的一些民俗传统,也是导致古时候表哥娶表妹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千差万别,习俗传统也是种种不同。
就拿表亲婚姻来说,在一些地区,这种做法不仅被视为正常和合理,甚至还有特殊的仪式和祭祀活动相伴随。
比如在湖南湘西地区,曾经一度盛行过堂表婚的风俗。
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不仅认为表亲通婚无伤大雅,有些地方还把它作为一种仪式加以庆祝。
新人要在婚礼当天,端着一碗汤圆上坛祭祖,祈求新郎新娘百年好合。
礼毕后,新郎还要陪着新娘到其娘家长辈那里行三跪九叩大礼。
在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果当地青年男女找不到心仪的对象,父母长辈也会主动为他们物色表亲做媒,并祝福称:"金玉良缘,龙凤佳偶"。
新婚当日,准新娘要在祠堂中焚香祷告祖宗,盼能称心如意、白头偕老。
而在江西赣南地区,表亲通婚往往被视为一种门当户对的"贵人婚配"。
传统习俗里,双方准亲家必先派人通门喻户,确定婚事洽谈无误后,择个黄道吉日摆下彩礼酒席。
新人入洞房那天,更要烧柳和红纸做为祝贺。
不过当地也有"堂不过三,表不过五"的说法,限制了过于近亲的婚姻。
从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今天已不再认同表亲的通婚陋习,但在古代确实存在不少地区将此作为正常民俗习惯加以流传。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