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高菊 通讯员 高月“自从上次大河报·豫视频报道了我们的紫砂变色牡丹杯以后,这款杯子更火了,很多网友给我们打电话,有一个网友给我们打电话要订购1500个。
”近日,在洛阳市新安县的函关窑展厅内,创始人崔红涛对记者说。
紫砂杯,不足为奇;带有牡丹图案的杯子,也不足为奇;图案变色的杯子很常见。
但是,崔红涛创新地把紫砂、牡丹元素、变色技术融合到一个杯子上,却是创意十足,吸引了大批网友们的关注。
紫砂牡丹变色杯成为“抢手货”,20多天卖出2000多个崔红涛说的这款紫砂牡丹变色杯,杯子上的牡丹花线条分明、栩栩如生,初看牡丹花是白色的,在杯子内注入开水后,牡丹花渐渐变成了粉红色,最后变成鲜艳的深红色。
等到杯中开水降温后,牡丹花又重新变回白色。
“这款紫砂牡丹变色杯,采用的是新安县出土的紫砂矿料,经过沉淀提取后,经过20多道工序烧制而成的杯子。
”崔红涛说,“所以,当那位网友说要购买1500个,着实给我们难住了,纯手工打造的杯子,短时间内是做不出来这么多的。
”崔红涛展示刚出窑的紫砂牡丹变色杯在函关窑的烧制工厂内,记者看到,拉胚、晾干、打磨、画图、组合……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
今年72岁的介师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烧瓷手艺人,和崔红涛一样来自新安县北冶镇。
介师傅一边低头打磨紫砂杯杯盖,一边说:“我是滩子沟村的,过去北冶镇的瓷器大缸可有名,后来慢慢没有了,现在我来这里作打磨工,都是瓷器类的活,有相通之处,但是紫砂杯的工艺可要比烧制瓷器大缸精细多了,要求也更高。
”经过抛光打磨后的紫砂杯,自然晾晒到一定的程度,就由工人们用树脂颜料手工画上牡丹花,叶子、花瓣、花蕊,都是用笔一点点画上去的。
“一开始,掌握不住紫砂、树脂等结合在一起的年度、烧制后的收缩比,光废掉的也有上千个。
”崔红涛一边说,一边给手中的变色牡丹杯的牡丹花点上黄色的花蕊。
回忆研发紫砂变色牡丹杯的制作过程,崔红涛笑着说:“为了摸索这个变色杯,连续一个月基本天天待在车间里,一个月瘦了18斤。
”刚出窑的紫砂变色牡丹杯因为喜欢,他二次创业“瞄准”文化领域新安县陶瓷烧制历史悠久,“新安窑”更是方圆百里闻名。
今年50岁的崔红涛出生在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他说,小时候村里不少人以烧制瓷器为生,“陶片、瓷片很常见,多得很,我从小就喜欢这些东西,所以二次创业之际,毫不犹豫投身到文化领域了。
”崔红涛说,一直以来,陶瓷行业都有着“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他也经历过这样的惨痛,“因为无法掌握熟练地技术,崔红涛和他的团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有半年时间,一个都没烧成,连着两个烧窑师傅都不干了,‘他们说都是乡亲,看着我一分钱不挣他们不好意思拿工资。
’”崔红涛说。
为了解决烧制难题,崔红涛没少往宜兴跑着找师傅,“有时候等人家下班,想办法请人家吃饭求人家指点一二。
”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他们的不断摸索和研究,他们终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16年,崔红涛集结陶瓷技艺传承人,组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技师组成的优秀团队,创办洛阳函关窑工艺品有限公司,建立3000平古法与现代结合的大型陶瓷生产基地,设立了专门的练泥车间、拉坯成型工作室、打磨修坯工作室、上釉风干车间、烧制车间、成品展厅、紫砂壶制作工作室、澄泥砚制作工作室、函关盏制作工作室等。
传承与创新,他一直在努力“文化不光有传承,还有创新。
”崔红涛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几年来,崔红涛带领优秀团队街和洛阳文化,不断创新,共同研发了多种产品,荣获多项大奖,受到市场赞誉。
《不忘初心》紫砂套杯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在2021年度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怀仁杯银奖;《紫气东来》黄河紫砂澄泥砚,《扬帆》《弯月提梁》《变色云炉紫砂壶》《蓝彩将军杯函关盏》《火焰竹节函关盏》《钵型鹧鸪斑函关盏》《松上月曜变函关盏》等在河南省工艺美术“琢百花杯”手工原创精品展评中荣获金奖。
2023年8月15日函关窑受邀参加北京驻华使节商务联盟活动,其中函关盏成为驻华使节商务联盟指定盏礼,得到二十多个国家驻华使节的一致称赞。
今年的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上,500套牡丹杯紫砂套杯令中外嘉宾爱不释手。
采访当天,两位年轻小伙进店购买了8套紫砂变色牡丹杯,他们说:“觉得很好玩,准备买来自己用和送给朋友,这也是我们新安县的文创,送出去也有意义。
”出了紫砂变色牡丹杯,崔红涛的团队还创新了各种新形态的茶具、摆件等。
“为了满足年轻客户群体的需求,我们准备制作一批萌宠+牡丹花元素的茶杯套装,价格不贵,通过加入年轻化的元素,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些文化产品。
”崔红涛说。
他还与新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函关窑陶瓷实训基地,为新安紫砂陶瓷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新安陶瓷文化也是洛阳深厚文化的一部分,一杯一盏就是文化符号的体现,这些文创走出河南,走出国门,就能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崔红涛说。
崔红涛的函关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