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温。
无毒。
归鼻。
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
久服温中。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性温。
无毒。
入肺、胃二经。
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
醋研可敷射工毒。
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俱入之。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温,味辛。
无毒。
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
芥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
味辛入肺,肺合皮毛;辛温发散,所以发汗。
胸者肺之分也,膈者肝之分也;白芥子辛温疏散,所以入肝肺之分而消痰冷也。
肺主气,气温则下行,所以主上气也。
面目黄赤,肝乘脾也;气温达肝,肝不乘脾,黄赤自退也。
醋研主射工毒,亦辛温条达之功效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辛,气温。
入手太阴肺经。
破壅豁痰,止喘宁嗽。
白芥子辛温利气,扫寒痰冷涎,破胸膈支满,治咳逆喘促,开胃止痛,消肿辟恶皆良。
《本草新编》陈士铎味辛,气温。
无毒。
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
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
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
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
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
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中药学》辛,温。
归肺经 。
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1. 用于寒湿壅滞,咳嗽气喘、胸满胁痛等证。
有辛散利气、温肺祛痰之功。
治咳喘痰多清稀,痰饮停滞胸膈所致的胸满胁痛,近年用以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有消除胸腔积液的作用。
2. 用于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以及阴疽流注等证,本品能祛经络之痰,并能利气敢结。
3.外敷有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