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山东各地战火不断,特別是诸城,饿殍(piao)满地。
元朝末年,黄河流域水灾、旱灾不断,瘟疫流行,再加上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导致山东人口大量减少。
由于山东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明朝政府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大规模往山东移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明代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自然原因。
明初的大移民,与宋金、宋元及金元之间的战争有关,只不过其性质不再是战争中的避难,而是战后的重建。
据诸城当地一些老人传说,有一年诸城地区出现大批红头苍蝇,多得遮云蔽日,苍蝇过后,瘟疫流行,人口锐减。
这一说法恰好与元朝末年瘟疫流行的历史记载相吻合,红头苍蝇的传说可能就是指元朝末年的大瘟疫。
据我家中的长辈口述:我们这支“诸城琅琊臧”是在古代的这一场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当时出现一种红头苍蝇,咬到谁,谁就会死。
因此死了不少人,明朝洪武年间,山东闹红头苍蝇,铺天盖地,见活物就咬,包括猪羊鸡鸭被叮后也会患病死亡。
十多天,村子人几乎死光。
在诸城唯独臧家无事,早有防范,把窗户堵好,白天看到有进入,就使“蝇摔子”打,晚上怕钻进去咬人,就把簸箩扣过来在里面睡觉。
加上他们编好的簸箩用硫磺熏白,可能苍蝇怕硫磺的气味,不敢进簸箩里去,因此,臧家奇迹般地没有一人遇难。
还有一说,是臧家是地主,家中有竹门帘和窗帘,把红头苍蝇都挡在屋外,进不去,躲过一劫。
虽然是现在听起来像是传说,但发掘的明清石刻,都有碑文记录。
由于诸城类的史志最完善的就是明朝万历年间陈烨编的《诸城县志》,金元明初时,土著居民不足十万,基本是外迁来的移民,妥妥的移民县城。
所以只有明朝永乐时期以后的县志内容还是比较完善的。
那为什么诸城明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无记载?因为密州诸城自北宋灭亡,诸城所有的文人和富人都随赵构南迁,把财富和文化都打包带走了,如诸城赵明诚家族,李清照等,北方的历史文化都带到了南方。
山东诸城不属于南宋,有些历史根本无史官记载。
是金元时期管辖成了文化盲区,游牧民族政权根本不重视文化,还把人分成四等,北方汉人是末等,在游牧民族政权眼里汉人是会说话的牲畜是绵羊,不算是人。
每户都养一个北方鞑子,吃喝拉撒,包括娶媳妇,也是鞑子先享用,那是北方汉人屈辱的历史,包括被俘的徽钦二帝,直至元代灭亡。
所以有了以后北方汉人家家户户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
问诸城的老人,还有一个传说。
他们的始迁祖迁过来的原因是据传在明代永乐年间始迁祖迁过来时当地人口全部得了一场大瘟疫都死了,名为“红头苍蝇大瘟疫”,实际红头苍蝇其实就是明朝朱棣的兵,都带着红头巾,朱棣提出杀光政策把人都杀光了,杀光后尸体会腐烂,生出一些小苍蝇,头部是红色的,会敷食人体,所以老百姓比喻成红头苍蝇大瘟疫,不敢直说而已,其实现在也有红头苍蝇,就是垃圾桶里面的小苍蝇,很多的,仔细看头部是红色的,而且毕竟人家当了皇帝,只能隐藏这个事件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南方的一位朋友说,他们原非当地人士,祖先是“红蝇赶散”从山东诸城逃来到南方的。
他讲起“红蝇赶散”挺怕人的,说那红头苍蝇漫天飞着,见人就叮,人若被叮了十死八九,所以诸城人纷纷往南方。
道光7年,诸城刘奎所著的《松峰说疫》一书中说道:“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余头,凡入人家,必有患瘟疫而亡者”。
随后也出现了艾草、蚊香等各种办法抑制蚊虫的滋生。
蚊蝇都属于病媒生物,何谓病媒生物?简而言之,人类之间或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病原体,传播疾病的绝大多数媒介生物都为昆虫,因此它们也被称为虫媒。
据统计,病媒传染病占据人类全部传染病的17%以上,每年有十亿人以上感染病媒传播的疾病,造成100多万人的死亡。
据文史资料记载,不完全统计。
北宋时期密州老诸城人口约六十万口,经历金元时期,人口南迁避难到明初,人口不足二十万。
元末明初,诸城红头苍蝇大瘟疫事件,诸城至少十万人丧命!查阅明嘉靖《青州府志》,洪武年间安丘县户数为19,844户,诸城县户数为26,205户。
按每个县有大约700户流民,流民接近每个县总户数的1/30,也就是说30户人家就有一户,不得不出外乞讨,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