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在山东济南,发现一通记载了山东一件很怪很怪“史实”的家族碑,百思不得其解,现录记这里,求教方家解读。
我们常说,家谱碑记是很可靠的民间历史记载体,毕竟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资料,是正史的良好补充。
这很有道理,可是也不尽然。
由于出于很多忌讳,民间的记载其实更容易受到时政的影响,相关记述还得考辨一番。
在山东济南市七贤庄,马武寨山脚下,有一处“李家林”,山东话,“林”就是家族坟地或集中的墓地。
这里收集几通李氏家族墓碑,详细记述了李家从河北迁移到济南,安家落户的几百年历史。
传承有序的几通碑成为济南少有的家族史记样本,李家几百年的历史清晰记录下来,也让这里成为市中区文物保护单位。
我最近去看始发现,这里已经挂牌保护了。
但不知为什么,最早的明代碑旁边,有一通清代某清明节所立的碑,上面记载的一桩怪事,一直无人给解读一下,十分奇怪。
我们先看看碑文: 开头是家谱碑记常见的开篇。
“常谓木有本水有源,物且犹然而人可知矣。
盖物本乎天而人本乎祖。
祖也者,人之所由生也。
但世远则考据无由,祖林则枝脉难分。
为之后者,宜追本朔源,而思叙其祖林,祧辨其祖林之类,期先世之源流不墮,后代之枝脉长清矣。
矧祖林之支继先人已编次于前,而厥之世系顾可不述续于继乎。
” 在提到为什么李氏兄弟三支被明皇从河北枣强播迁至此的原因时,就有点吓人了: “自我祖本家枣强人也,闻明朝洪武间有红头苍蝇为患,口即死,餐食此方,寥落无人。
朝廷下播迁之令,只留宗子守本业,其余少壮丁男俱行播迁,是时我祖刚,生子四人,迁移三支于外……” “红头苍蝇”为患?“口(?)即死”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朱元璋那时候,我们山东济南这块地方,就有一种瘟疫爆发,只不过中间宿主不是蝙蝠而是红头苍蝇?历史记录里,没有查到那时候有什么大瘟疫爆发啊? 从网上搜,发现记载红头苍蝇为患,造成人口死亡,甚至导致无人区需要移民填充的事,还真另外有。
比如德州禹城这里一个。
传说,也是明朝洪武年间,德州禹城刘家桥附近闹红头苍蝇,铺天盖地,见活物就咬,包括猪羊鸡鸭被叮后也会患病死亡。
十多天,村子人几乎死光。
唯独一家幸存。
这家户主让家人把窗户堵好,白天看到有进入,就使“蝇摔子”打,晚上怕钻进去咬人,就把簸箩扣过来在里面睡觉。
加上他们编好的簸箩用硫磺熏白,可能苍蝇怕硫磺的气味,不敢进簸箩里去,因此,他们一家奇迹般地没有一人遇难。
以后人口逐渐恢复,为了纪念大难不死,他们就把村名改叫了“簸箩屯”。
这里的只是一个传说,连碑文都没有。
但是这也说明,山东人对红头苍蝇,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痛恨的。
很多人见过红头苍蝇和绿头苍蝇,难道那时候有某个变种这么厉害吗?碑记的撰写者好像又不方便,或者没法让人知道这种苍蝇如何让人一下子就死的,用了个“口即死”。
里面一定有难言之隐! 那么可能的难言之隐会是什么? 我觉得,“红巾军”的嫌疑最大。
老百姓对当时滥杀无辜血流漂杵的元末明初红巾军,既恨又怕,敢怒不敢言,只好以可怕的红头苍蝇记载了。
红头苍蝇,应该是当因为时兵连祸结死尸遍地,加之随后瘟疫横行,于是嗜好死尸气息的各类苍蝇遮天,于是苍蝇就成了一种隐喻的祸害代称了。
这通碑落款时间为大清道光二十三年清明节,即公元1843年4月。
洪武皇帝驾崩以后,成祖朱棣又为了争夺皇位,在山东很多地方大开杀戒,把很多地区变成无人区。
永乐皇帝登基后,又从山西洪洞县河北枣强和山东其他地方移民,填充无人区。
既然都清代了,就说是明皇杀人无算,很多地方成了无人区,所以迁移居民填充,应该不犯忌讳吧?其实当时的老百姓仍然不敢批评皇家杀人,毕竟,清朝皇帝也忌讳翻历史旧帐的,你能在碑上骂明皇,难道不能将来骂清皇?再说当时的道光,善于钩织文字狱,草民还是小心的好!【本文为本头条号 玉器鉴赏者 原创发布,擅自转载取用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