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作者:李小白策划:赵清建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步枪按照自动方式,可分为非自动、半自动与自动步枪,二战结束后,非自动步枪逐渐被自动武器替代,只有少数性能出色的栓动步枪被继续挖掘,发展为后来的狙击步枪。
二战时期的栓动步枪,都拥有细长的木制枪身,采用后膛装填,每拉一次枪栓发射一发子弹。
在二战后期,德国人研发装备了能够全自动射击的STG-44突击步枪,这款划时代意义的步枪也宣告着栓动步枪注定会被自动武器替代并淡出历史舞台的归宿。
德国Kar 98k毛瑟步枪百年修炼成真身栓动步枪虽然构造简单,对工艺水平要求低,但也经历了几百年的积累与发展。
最原始的步枪是欧洲的火绳枪,通过燃烧的火绳引燃枪膛内的黑火药,火药燃烧后产生膛压,将弹丸射出。
火绳枪击发复杂,受干扰因素多,后来被利用燧石摩擦点火的燧发枪替代。
不论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性能都是差强人意,可靠性差、射程近、精度低,使用效率极低。
火绳枪到了19世纪,枪械工艺与弹药工艺已经有了几百年的积淀,前装枪逐渐被后装枪替代,子弹的外形设计与性能发生了变化。
极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上半叶,德雷赛发明了击针击发的后装步枪——德雷赛M1841针发枪,通过击针引燃纸壳子弹中的火药,将弹头推出枪膛。
德雷赛M1841针发枪在射程与射速上有了显著提升,射手不需要站立即可完成下一发子弹的上膛、击发,对现有的步枪产生了压倒性的优势。
德雷赛M1841针发枪被大批量生产使用,这也是历史上首支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的步枪。
各国纷纷在德雷赛M1841针发枪的基础上进行仿制与改良,逐渐演变出使用金属壳子弹、性能更出色、外观更加协调的栓动步枪,并当作制式步枪批量装备军队。
德雷赛M1841针发枪二战时期的使用巅峰栓动步枪的所有动作均通过手动完成,这也是栓动步枪枪身细长的原因——运行原理简单、内部零件少。
枪械运行要经历上膛、闭锁、击发、退壳,栓动步枪的拉柄带动枪机将子弹推上膛,接着手动完成闭锁动作,这样一来,枪膛就成为了封闭状态,确保子弹射出时枪膛内有足够的膛压。
子弹击发后,枪机被手动拉回的同时抽壳钩将弹壳抽出,随后枪机将下一发子弹上膛,进入下一个击发循环。
栓动步枪的枪机构造栓动步枪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尤其在二战时期,栓动步枪的工艺已是非常成熟。
这些工艺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枪械部件加工的精度与强度,增强枪身与零部件的耐腐蚀性,提升枪支的精度与寿命。
枪械的闭锁、保险机构更加便捷可靠,机械瞄具也根据弹道性能添加了射击距离的划分。
尤其是在二战时期还有大量加装了光学瞄准镜的栓动步枪配备给射击水平精湛的射手,在远距离精确射杀敌方的高价值目标。
栓动步枪被大批量应用于远距离精确狙杀,标志着栓动步枪在二战时期已达到了非常成熟可靠的水准。
加装光学瞄准镜的苏联莫辛-纳甘步枪火力不足被取代二战是栓动步枪的巅峰,但也加剧了栓动步枪被替代的过程。
在全球各地的战场上,栓动步枪的缺点也逐渐凸显,最要命的是栓动步枪射速慢,不能形成足够密集的压制火力。
同时随着枪械工艺的发展,半自动步枪的性能越来越出色,可靠性、精度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军队的作战需求,栓动步枪逐渐过时。
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