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一代与拥有六百余年深厚历史的紫砂工艺思想碰撞,会诞生怎样的惊艳艺术作品?山海经里的灵兽葱聋,作为传统文化意象典范的神龙,甚至成语井底之蛙,都通过一捧紫砂泥,幻化成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以张力十足的文化精髓唤醒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在观众们的震撼和惊叹声中,以何流为突出代表的紫砂艺人“新生代”,正秉承着紫砂工艺的传统精髓,赋予丰富的创意和高超的技巧,将紫砂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更难为可贵的是,以作品公益拍卖为契机传递社会大爱,见证艺术与价值的闪光融合。
何流作品《锦木提梁》大师指引十余年深造 以作品回敬恩师1988年出生的何流,生活在素有“紫砂壶之乡”的江苏宜兴,自2009年开始接触紫砂并开始学习制作紫砂壶,目前一共独立创作了39款作品。
正所谓“千金易得,良师难求”。
“有幸从2009年开始,一直得到何道洪大师亲自指点授艺,2019年正式成为其弟子。
”何流说,十余年感悟大师谆谆教导,工艺上的成长进步明显,“从刚开始的不成熟到现在可以自由创作发挥,实现原创设计。
”何流作品《狮尊》壶身运用烟云元素,壶钮用狐狸表现,狐狸和烟云的搭配效果让人拍案叫绝,其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于水墨画的晕染;把壶钮设计成狮子的头部,用四个狮子脚来作为整把壶的支撑,另外做一个圆形的香炉与方形立体的壶身形态相得益彰,一款名叫《狮尊》的作品,整体运用了师傅何道洪大师的风格,再加上自己充沛的感情外化,散发出特别的艺术格调……截至目前,何流凭借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审美,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尤其擅长从国画、诗歌和生活所感中找寻灵感,在传承与创新中表达对于紫砂的深刻理解。
从守住寂寞到享受寂寞,紫砂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近年来,宜兴紫砂工艺在国内外艺术界掀起一股热潮,很多年轻人对对紫砂工艺的热爱可以解读为他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寻求内心平静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何流来说,紫砂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睡觉每天八成的时间都是在做和紫砂相关的事情。
何流作品《风范》“想要做好壶必须要有‘守住寂寞’的准备。
”何流回忆说,“制作紫砂壶的前几年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坐在泥凳前做重复的事情。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正在熬过这一段枯燥的时期,工艺技法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优化。
”何流说,如今是在“享受寂寞”,在做壶的时候很容易投入进去,也很享受过程,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开心的。
何流作品《伶俐》随着紫砂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门古老的工艺,致力于将其发展和创新。
他们不仅学习传统工艺的精华,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为紫砂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传承紫砂工艺 传递社会大爱《想回到井里》是何流作品中名字最长的一款作品。
众人耳熟能详的成语“井底之蛙”是个贬义词,但是何流通过紫砂工艺的塑造,找到自省和自由的空间,表达了全新的见解。
“我想要表达的是一只小青蛙原本生活在井里,后来路过的老鳖告诉他外面世界的美好,小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在很多年后的一个午后,坐在叶子上眼睛半咪,回想着以前井里的生活。
”何流说,“虽然那个时候抬头只能看到小小的一片天空,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他来说就是全部的美好的。
外面的世界也不是别人口中描述的样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珍惜所拥有的,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何流作品《无忧二式》何流认为,紫砂壶的创新是“形体气韵”,“我觉得紫砂的魅力就是包容性和可塑性,很多想法都可以通过紫砂来呈现。
”通过紫砂工艺传递价值,造福社会,更是一种高阶成就。
2020年在一段极其特殊的岁月里,何流醉心创作作品《供春壶》,荣幸入选由中国嘉德、东润公益基金、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益拍,最终成交善款3万元,回馈社会传递大爱。
“紫砂工艺的文化精髓,是用心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温馨和流淌于细节间的人性。
”何流很高兴看到,传统紫砂工艺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品质,越来越深受年轻人追捧,也进一步表达淳朴的心愿,“欢迎热爱紫砂和敢于尝试,愿意突破的新生力量加入进来。
希望从业者们一起把紫砂做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