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中国龙纹”,美极了(中国传统纹样 龙纹)

发布:2024-07-01 浏览:59

核心提示:清 白地五彩云龙纹盘高1.5、口径10.8厘米1965年董纯才先生 捐赠敞口、浅腹、平底。白釉为地,盘心红龙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龙的整体用矶红绘成,矶红以 青矶为原料,经锻烧漂洗后,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低温红釉,色泽稍暗,成红色。五爪盘龙,张口,露牙,龙身饰细鳞纹,鬣毛曲折挺拔,神态活跃。龙的周边有黄、绿彩流云围绕,主题突出,釉色明净,胎质洁白精细,红彩呈色纯正。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品。清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 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

清 白地五彩云龙纹盘高1.5、口径10.8厘米1965年董纯才先生 捐赠敞口、浅腹、平底。
白釉为地,盘心红龙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龙的整体用矶红绘成,矶红以 青矶为原料,经锻烧漂洗后,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低温红釉,色泽稍暗,成红色。
五爪盘龙,张口,露牙,龙身饰细鳞纹,鬣毛曲折挺拔,神态活跃。
龙的周边有黄、绿彩流云围绕,主题突出,釉色明净,胎质洁白精细,红彩呈色纯正。
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品。
清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 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
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
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纹饰精美,线条活泼流畅,为康熙素三彩瓷中佳品。
这种彩瓷的烧制方法为:先在坯胎上用黑线刻划出云、龙、海水等纹饰,入窑烧成素瓷,然后施以所需釉色,用低温烧成。
明 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陈设品高18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7.8厘米碗撇口,深腹,丰底,高足中空外撇。
通体青花纹饰,内口沿绘海水纹,碗心为团龙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外壁绘波浪涛天的海水之上飞奔的行龙,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气势磅礴,足柄为江芽海水纹。
龙纹是明清官窑瓷器典型装饰纹样之一,形态多样,有云龙纹、穿花龙、赶珠龙、莲池龙、海水龙纹等。
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带有龙凤纹样的瓷器,并禁止民窑烧制。
此器形制别致,秀美典雅,青花色泽浓重艳丽,绘制精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为明宣德官窑的典型器,除绘海水龙纹,尚有缠枝花卉作装饰。
宣德时期青花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称于世,其烧造技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的巅峰。
《景德镇陶录》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清 乾隆青花加紫云龙纹瓶高30.8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10.9厘米瓶为撇口,束颈,鼓腹,腹下部渐收,圈足。
外壁釉下青花绘如意纹、云纹及波涛海水纹,釉上用紫红色料绘九龙戏珠纹,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所饰群龙相互呼应,意趣盎然,戏游于云海中。
明 李朝青花龙纹罐高51.6厘米罐直口、粗颈、圆肩,下腹渐收,圈足内折。
口沿弦纹两道,颈部有变形莲纹和回纹,腹部绘两条穿花龙,上下饰如意云头纹瀚海水波涛纹。
胎体厚重,有较多开片,青花呈灰蓝色。
该瓶纹饰明显受到中国的影响。
清 乾隆青花赶珠龙纹瓷碗高9.7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5.5厘米碗为撇口,弧腹,圈足。
通体青花纹饰,内口饰如意云头文,内底绘云纹;外口饰如意云头纹,腹部饰二龙赶珠纹;底部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 康熙 斗彩云龙纹椭圆形缸通高43.5厘米,口径61.2×46厘米,底径47×29厘米器呈椭圆形,折沿,深腹,沙底。
器斗彩绘云龙纹,口沿锦地绘八宝纹。
腹部云龙为二龙赶珠纹,两条龙穿游于云中,身体曲折,蕴含强烈的动感,龙象威严。
整器纹饰绘制精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巧妙地结合,显得热烈而富丽。
清代康熙朝大件器物增多,器不因胎体厚重而变形,端庄规整,显示出高超的制瓷技艺。
缸为康熙时期的典型器,常见有青花或五彩,斗彩甚为少见,故弥足珍贵。
清 康熙 五彩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缸高28.8厘米,口径28.7厘米,足径24.5厘米缸敛口,扁圆形腹,圈足沙底。
缸内外施满釉,外壁釉里红绘双龙戏珠纹,辅以青花五彩绘云纹、山石、海水纹,波涛翻卷,蛟龙穿腾于云海间,表现出龙的阳刚之美和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康熙时期是清代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制瓷工艺精湛。
此器造型饱满,釉里红与五彩装饰相结合,相得益彰,色彩缤纷奇丽,绘制细腻,纹饰立体感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清 康熙釉里红龙纹瓷洗笔洗高3.4厘米,口径11.47厘米敞口,斜壁,玉璧形底,胎骨细腻。
洗心一闭嘴戏珠龙,龙头微低,长须飘舞;身躯健壮,四肢强劲,五爪趾间肌肉凸起,呈现出十足的攫取之态;尾部细长,末端回绕打卷。
清 粉彩双龙纹瓶陈设品高30.9厘米 口径8.8厘米足径10.5厘米瓶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
器粉彩饰双龙纹,辅以番莲、如意云头、莲瓣纹等。
外底松石绿釉地留白,上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形制的瓶称为“赏瓶”,《雍正记事杂录》记有:“此种瓶式为皇帝赏赐之用,故名赏瓶。
”赏瓶多为青花绘缠枝莲纹,因“青”与“清”、“莲”与“廉”谐音,故有“清廉”的寓意。
雍正器罕见,乾隆以后多有制作,除青花外,尚有粉彩、斗彩、颜色釉制品,为清代官窑的典型器物之一,此器为嘉庆时期的制品。
清 仿石釉堆贴螭龙纹瓶陈设品高37.3厘米 口径5.4厘米 足径11.9厘米瓶直口,长颈,圆鼓腹,圈足。
颈肩部堆贴一螭龙,器通体施仿石釉,底足施酱釉。
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螭龙刻划采用写实手法,概括凝练,螭龙双目圆睁,体态矫健,作奔跑状,自然逼真,其肃穆的神态,更增加了威严雄健之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清乾隆皇帝嗜古成痴,瓷器除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外,也盛行仿各种手工艺品,其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
仿石釉用色泽相似于各色石质的彩釉,勾画出石头的纹理,色泽摹仿逼真,有仿大理石釉、虎皮石釉、卵石釉、松石釉等品种。
乾隆仿石釉器造型有瓶、笔筒、香炉、扳指、印章等。
清 粉青釉描金暗花夔龙纹交泰瓶陈设品高12.7厘米 口径5.8厘米 足径6.3厘米瓶口微撇,短颈,溜肩,鼓腹,圈足。
腹部镂雕成仰覆如意头形并相互勾套,体饰暗花夔龙纹,通体施粉青釉,颈部金彩绘蕉叶纹,口边、足际均涂以金彩。
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交泰瓶上、下两部分镂雕成回纹,或如意头形或正倒“T”形,交接、勾套连为一体的器型,取“交泰”的吉祥之意。
《易经》有“天地交泰”之说,即天地相交则时运亨通,故又称为“天地交泰瓶”。
据清宫档案,乾隆八年唐英奏折中记有这类交泰瓶,是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为唐英别出心裁之作。
此瓶制作精妙,工艺难度大,为乾隆时期“唐窑”中的精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的制品。
清 粉彩镂空夔龙纹转心瓶陈设品高30.3厘米 口径8.5厘米 足径10.5厘米瓶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置对称螭耳。
外壁色地绘粉彩纹饰,颈部红地绘番莲、八宝纹,腹部四开光内镂雕双夔龙纹,开光外绘番莲纹,胫部红地夔龙纹,内胆绘云纹。
外底松石绿釉上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转心瓶是清乾隆时期的杰作,瓶体由外瓶、内瓶、底座分别烧造组成。
外瓶套于内瓶外,内瓶与底座有轴碗相连,外瓶多装饰镂雕花纹,内瓶转动时,透过外瓶镂空可以看到内瓶的通景纹饰,它是根据陶车旋转原理而制。
乾隆朝是景德镇瓷业辉煌鼎盛时期,御窑厂为迎合皇室标新立异的追求,器形屡有新创,奇巧之物,层出不穷,转心瓶为乾隆时期的佼佼者。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称转心瓶为“乃内府珍赏殊品也”。
此器制作精工,施彩浓艳,为巧夺天工之作。
清末民国时期有仿此类乾隆时期的转心瓶制品,但工艺较粗糙,彩釉不精细。
清 松石绿地胭脂彩云龙纹螭耳扁瓶陈设品高19.3厘米 口径6.6厘米 足径6.4厘米器通体呈扁圆形,敛口,束颈,鼓腹,圈足。
颈置对称螭耳。
通体松石绿釉地,胭脂红彩绘云龙纹,辅以海水、火珠纹、如意云头纹等,螭耳涂以胭脂彩。
外底双长方框内矾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造型端庄,彩釉艳丽,纹饰细腻。
清 粉彩镂空云龙纹亭式香薰陈设品通高50厘米 底座17×17厘米器仿铜质香薰,由盖、台、座三部分组成,盖呈钟式,堆贴有蟠龙纹,黄地粉彩绘云蝠纹。
身呈圆筒形,镂雕粉彩云龙纹、飞蝠纹等。
台座为方形,下部施酱釉,上金彩绘花卉纹。
上部以蓝彩饰回栏和台基式纹样,四角堆贴蹲狮,形象生动。
香薰为陈设用品,筒内可放香料,香气从筒壁孔中溢出,以净化空气。
清代香薰多见玉质、铜质,瓷质少见。
此器制作工艺复杂,集镂空、堆贴、彩绘于一身,显示出乾隆时期高超的烧瓷技艺,体现出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清 青花胭脂红彩云龙纹瓶陈设品高30.8厘米 口径8.7厘米 足径10.9厘米瓶撇口,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青花绘海水祥云纹,胭脂红彩绘九龙戏珠纹。
九条形态各异的闹海蛟龙,腾飞云间,凶猛矫健,叱咤风云。
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胭脂红彩为釉上彩,清雍正十三年(1735)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成功,唐英《陶成纪事碑》称为“新制西洋紫色”,其色彩鲜丽娇嫩。
青花胭脂红彩装饰,釉下青花绘纹样,再釉上胭脂红描彩,组成完整图案。
乾隆官窑有尊、瓶、罐、炉等器。
此瓶端庄秀丽,青花与胭脂彩搭配巧妙,绘制精细,纹饰布局严谨。
清 釉里红云龙纹玉壶春瓶陈设品高30.8厘米 口径8.8厘米 足径11.4厘米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
通体釉里红装饰,颈部为蕉叶纹,肩部为缠枝灵芝纹、如意云肩,腹部为云龙纹,胫部为莲瓣纹,足墙为折枝花纹,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玉壶春瓶为明、清时期瓷器的典型造型,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玉壶春口颇侈,项短腹大,足稍肥,亦雅制也。
天青、积红者尤居多数。
此式大半官窑,甚少客货,而官窑又大半纯色釉也。
”此瓶造型、纹饰均以明初釉里红为蓝本,形制端庄,纹饰清晰,釉里红色调艳丽,红白相映,典雅清丽。
清 青釉刻划夔龙纹盘陈设品高10厘米 口径48.6厘米 足径24.5厘米盘折沿,弧壁,浅腹,广底,圈足。
盘心刻划夔龙纹,外壁饰双层莲瓣纹,通体施以青釉,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盘形制较大,端庄规整,胎体轻薄,釉质肥厚莹润,色泽清幽,夔龙隐现,为雍正时期青釉瓷的典型器。
清 青花云龙纹折沿盘陈设品高8.6厘米 口径45厘米 足径25.1厘米盘折沿,弧壁,平底,圈足。
盘青花装饰,外壁为寿山福海纹,折沿处水波纹,内心、内壁均为云龙纹,龙纹展翼伸爪,腾空飞跃,威武凶猛。
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盘为雍正时期的典型器物,除青花外,还有青花红彩、粉彩、斗彩、白釉、粉青釉等品种。
清 冬青釉刻云龙纹水盂陈设品高7.5厘米 口径4厘米 足径8厘米器敛口,弧壁,圈足。
器通体施冬青釉,外壁暗刻云龙纹,有潜龙于渊之象,外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器因形似马蹄,故又称为“马蹄尊”,为文房用具。
此器为康熙时期的典型器物,除冬青釉外,尚有五彩、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
造型小巧精致,釉质温润肥腴,色泽清幽雅致,纹饰精美,刻划线条酣畅。
明 五彩云龙纹盘陈设品高5.1厘米 口径27厘米 足径1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
此盘与崇祯青花龙纹盘(图版106)在造型、纹饰、款识均相同,而以五彩作装饰。
装饰正面龙纹最早见于明代嘉靖瓷器,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正襟居坐,又称为“坐龙”,在龙纹中最为尊贵。
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明万历时期烧造达到鼎盛,万历以后,五彩渐趋衰败,崇祯五彩瓷并不多见,此器有绝对纪年,故十分珍贵。
明 青花云龙纹盘陈设品高5.2厘米 口径26.8厘米 足径16.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
通体青花纹饰,盘心绘正面龙纹,隙地绘有火珠、勾云纹,外环以“寿山福海”纹,外壁为赶珠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甲戌春孟赵府造用”八字二行楷书款。
“甲戌”为崇祯七年(1634)。
据文献记载永乐第三子朱高燧于永乐三年(1405)封为赵王,自此赵王藩爵一直延续到明灭亡。
故此盘为明代赵王府的定烧用器。
所绘龙纹身呈竹节形,角上翘似鹿,面部似马,鬃发匀称地披向两侧,时代特征鲜明。
瓷器上装饰正面龙纹始于明代嘉靖,崇祯时期少见。
明 青花海水红彩龙纹盘陈设品高4厘米 口径20厘米 足径11.6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
器青花红彩纹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汹涌澎湃的海水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九条形态各异的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
外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
万历青花红彩器有碗、盘、杯等,多署有官窑款识。
明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陈设品高42.8厘米 口径7.2厘米 足径15.2厘米瓶蒜头式口,长颈,垂圆腹,圈足。
通体绘五彩纹饰,口沿绘忍冬纹并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口部绘缠枝莲纹,颈部绘古树、飞鸟和飞蝶纹,肩部绘折线纹内绘花朵纹,腹部绘穿花龙纹,足墙绘回纹。
蒜头瓶是秦汉时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
瓷质蒜头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见,明清时期流行,明万历时期烧造较多,有青花、五彩、蓝釉、酱釉等品种。
彩瓷装饰纹样有人物、龙凤、瑞兽、荷塘鸳鸯、花卉草虫、缨络纹等。
陈浏《陶雅》评万历彩瓷道:“万历彩画自不如成化之工,要其颜色深厚,画笔雄健,亦迥非后世所及。
”此瓶展现出万历五彩器浓翠红艳,纹饰繁密的艺术风格。
明 青花穿花龙纹带盖梅瓶陈设品高72.5厘米 口径10厘米 足径20.5厘米瓶撇口,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宝珠钮盖。
通体青花纹饰,器身绘穿花龙纹,上下辅以变体莲瓣纹,肩部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
盖绘穿花龙纹和莲瓣纹。
考古资料表明,明代皇室贵族墓常随葬梅瓶,1957年南京明正统八年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合葬墓出土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
1950年南京明永乐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黔宁王沐英墓出土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1972年山东邹县明洪武二十二年鲁王朱檀墓出土元代青白瓷刻龙纹梅瓶。
自1972年以来,广西桂林靖江王墓群陆续出土大量的明代青花梅瓶。
1958年北京万历四十八年神宗朱翊钧墓出土四件万历青花龙纹梅瓶,神宗孝靖王皇后墓出土两件嘉靖青花梅瓶,神宗孝端王皇后墓出土两件万历青花梅瓶。
中国封建社会厚葬之风盛行,作为统治阶层的皇室和贵族更是将随葬品的高低和多寡作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以上可知,明代梅瓶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制,作为贵重的礼器随葬于贵族夫妇合葬的女室中,使原为酒器的梅瓶变成了礼器。
梅瓶是万历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有青花、白釉、酱釉等品种。
青花器常绘缠枝花卉、云龙、人物纹等。
此器为1958年北京明十三陵的神宗朱翊钧定陵出土,共有四件,出土时均放在棺椁的四周,器形高大,制作规整,绘制精工,为万历官窑重器。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朱翊钧去世,葬于定陵,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为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定陵是北京明十三陵惟一被科学挖掘进行研究的陵墓,出土了大批珍贵历史文物,瓷器有嘉靖青花龙纹缸、万历青花梅瓶、素三彩炉等,为明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明 黄地绿彩云龙纹方斗杯陈设品高7.5厘米 口径11.8厘米 足径5.8厘米器呈斗形,故称方斗杯。
杯撇口,斜壁,方圈足。
器内、外以黄釉为地,纹饰先刻划后施绿彩,外壁饰云龙纹,内心篆书“寿”字,内口沿为折枝桃纹和灵芝纹相间排列。
外底白釉地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嘉靖时期,黄釉绿彩器烧制较多,常见器物有方斗杯、盘、碗、高足碗、圆盒、罐等。
黄釉质地不匀净,且多含杂质,方斗杯是明代嘉靖时期流行的杯式之一,造型别致,因成型时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制作工艺较圆器复杂,器形多不规整。
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盖窑器圆者,镟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
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者皆置之无用。
”可见其烧造之难。
此器除黄地绿彩外,尚有青花、绿地红彩、红地绿彩、红地描金等品种。
装饰纹样有婴戏图、松竹梅、云鹤、花卉纹等。
明 红地黄彩云龙纹罐陈设品高11.5厘米 口径7.7厘米 足径8.2厘米罐直口,丰肩,鼓腹,圈足。
器红地绘黄彩云龙纹,辅以江芽海水纹和折枝灵芝纹。
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明嘉靖瓷器由于不能烧制釉里红,而大量以矾红彩作装饰。
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云:“嘉靖窑回青盛作,鲜红土断绝,烧法亦不如前,惟可烧矾红色。
”故嘉靖的传世品以矾红描绘纹饰或以矾红彩涂地的瓷器多见,时代特征鲜明。
此器造型饱满,色彩艳丽多姿,龙纹生动逼真,为嘉靖红地黄彩瓷的上乘佳作。
民国时期多有仿制嘉靖红地黄彩器,其造型欠规整,胎质粗松,纹饰笔法呆板,外底釉不闪青而泛白。
明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陈设品高9.5厘米 口径11.8厘米 足径4.3厘米杯撇口,深腹,高足外撇。
通体绘青花纹饰,外壁为双龙戏珠纹,近足处绘两层莲瓣纹,足墙绘云纹、卷草纹。
器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字体笔力遒劲,陈浏《陶雅》记:“嘉靖、万历款字苍拙。
”高足杯因器下承以高足似把柄,称为“把杯”,又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称为“马上杯”。
瓷质高足杯始见于隋唐时期,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制品,应是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成为典型的器物之一,烧造品种多样。
此器为嘉靖官窑仿宣德青花之器,虽刻意模仿,但其绘制技法、纹饰和青花,有嘉靖青花瓷的显著特征,与宣器不同。
青花发色浓艳泛紫,所绘龙纹形体细弱,也无宣德龙纹体魄雄健,气宇轩昂之势。
明 青花云龙纹盘陈设品高8.8厘米 口径44.4厘米 足径28.2厘米盘敞口,弧壁,平底,圈足。
器青花纹饰,盘心和外壁绘云龙纹,云纹呈“壬”字形,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
大盘是嘉靖官窑烧制的典型器物,有青花、黄釉青花、五彩、孔雀绿釉、孔雀蓝釉等品种。
青花瓷是嘉靖时期的重要品种。
清人《南窑笔记》品评嘉靖青花:“嘉窑料用回青,故浓翠红艳。
多龙、凤、梵书、鱼、鸟、花样,但画工精重,不能比宣、成窑。
”龙纹的描绘颇具时代风格,头呈三角形,龙嘴上颚比下颚长,鼻作如意形,状如猪嘴,俗称“猪嘴龙”,为嘉靖时期龙纹的典型形象。
明 黄地绿彩云龙纹盘陈设品高3.8厘米 口径22.5厘米 足径14.4厘米盘敞口,弧壁,广底,圈足。
器内施白釉,外壁黄釉为地,刻云龙纹并填绿彩,外底青花双圈内书“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低温黄地绿彩瓷始创于明代永乐时期,宣德、弘治、正德、嘉靖朝均有烧造,其制作工艺先在坯胎上刻划纹样,纹饰上填低温铅绿釉,隙地填低温黄釉。
正德黄釉绿彩瓷品种有盘、碗、高足碗等器型,多饰刻填云龙纹。
明 青花穿花龙纹盘陈设品高4.5厘米 口径24.5厘米 足径15厘米盘撇口,弧壁,广底,底心微塌,圈足。
通体绘青花纹饰,盘心及内外壁绘穿花龙纹,足墙绘如意云头纹,外底青花书“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穿花龙”也称为“花间龙”或“串花龙”,即在龙纹之外配置各种花卉,表现出天龙以帝王之姿,驾驭穿行在缠枝莲中,气势雄伟,表现出苍莽天穹巨龙的威武形象。
五代越窑始见龙穿蔓草的青釉器,龙穿莲纹在明代永乐宣德瓷器已现,盛行于正德时期,寓意“江山万代,延绵不断”,盘、碗、杯、壶、花觚等器物上,均流行此纹饰作装饰图案。
此器青花绘制采用勾勒轮廓线内平涂的技法而成,绘制风格写意奔放,线条流畅。
正德时期所绘龙身细长,双目并行排列,称为“眼睛龙”,为明中期龙纹的典型形象,已无永、宣龙纹雄壮气昂之势,时代特征鲜明。
明 绿彩云龙纹盘陈设品高4.1厘米 口径17.5厘米 足径10.4厘米盘撇口,弧壁,塌底,圈足。
内心与外壁均以白釉为地刻填绿彩云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白釉绿彩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锥拱纹样,然后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上填以绿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
弘治时期白釉绿彩瓷器承袭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器型轻盈秀逸,纹饰线条柔和,以碗、盘多见,饰刻填云龙纹。
明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陈设品高10.7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4.7厘米碗撇口,弧腹,下置中空高足。
器饰青花纹样,主题纹饰以淡笔描绘海水,重笔绘行龙纹,海水汹涌澎湃,双龙腾越于海面,形象矫健威猛,生动活泼。
器内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高足碗又称“靶碗”,用作供器,也称作“佛碗”。
高足碗烧制始于元代,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大量烧制,有白釉、红釉、青花等品种。
用重笔、淡描青花相结合绘制瓷器,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流行,浓、淡青花相互辉映,衬托主题纹样,耀眼醒目,图案产生立体感和真实感,使青花瓷更具有艺术风韵,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同时反映出景德镇窑娴熟地运用青料来烧造不同色调的青花瓷,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清人《南窑笔记》评宣德青花:“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
”明 青花夔龙纹罐陈设品高19厘米 口径15.8厘米 足径13.5厘米罐直口,短颈,鼓腹,圈足。
通体青花纹饰,颈绘如意云头纹,肩绘朵花和勾云纹,腹绘夔龙衔花纹,胫处饰莲瓣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灵物、神物和吉祥之物,且被视为皇室的象征。
龙有虬龙、蛟龙、飞龙等多种,夔龙为其中一种,又称为“香草龙”。
《龙经》记:“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土,不饮温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
”夔龙肢体粗壮,上颚高抬,张嘴伸舌,两足,三爪,双翼、尾作卷草状。
形象凶猛,威武雄健。
夔龙纹是明代瓷器典型的装饰纹样。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宣窑之美为有明一代冠,不但宣红、宣黄彪炳奕叶已也,即青花、五彩各器亦发明极多,咸为后代所祖。
”器造型敦厚,青花色泽深沉浓艳,构图疏朗,为宣德青花的典型器。
除画夔龙纹,尚有绘缠枝莲花、莲花托八宝、折枝花果和狮子戏球纹等。
明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陈设品高46厘米 口径8厘米足径15×10厘米器圆口微外撇,长颈自上至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
口边、颈部白地青花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腹部青花满绘海水纹为地,刻划二条白色行龙,回首观望,奋爪腾身,履水而前,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卷起白浪,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感,更衬托出游龙凶猛强悍、气势豪放、气吞山河之状。
钴蓝釉地白花装饰始见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制作更加娴熟,蓝白相映,各臻其妙,纹饰鲜丽生动。
此器形制高大,制作规整,青花浓艳,绘制与刻划装饰技法相结合,纹饰奔放,气势宏大,堪称明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扁壶为陈设用品,其造型源于十三世纪伊斯兰文化玻璃质扁壶,反映出明初中外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此壶为明代永乐的典型器,青花装饰纹饰有云龙、穿花龙、缠枝花卉、海水白龙纹等。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析古玉录(42):“玉润中华”受冷落的玛瑙(古玉温润)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