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队的大反攻作战,如今已经超过了2个月时间,目前为止投入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30个旅,乌军为反攻作战储备的部队,已经大部分拉了上去。
但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下,乌军总体的进展显然不容乐观。
通俗点说,就是打不动了。
现在,乌军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未攻到俄军的主防线上,仍只是在俄军的第一道防线区域内作战。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俄军的防线有何玄机?为什么会这么难打?其实探究俄军防线的玄机,也还得从俄军防御失败的教训说起。
在2022年乌军的秋季大反攻前,俄军认为无需构筑绵密的防线,仅以前沿要点+火力+机动部队的构成,卡住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即可。
因此前乌军的反攻多以集群兵力,沿交通线冲击俄军要点,故而俄军此类作战部署足以应对。
然而在乌军更换战术,采用前沿多点突破和纵深快速挺进策略后,俄军少量兵力便难以应对复杂局面,随后招致了哈尔科夫之败的恶果。
此后俄军吸取教训,一方面动员兵力,提高前线的兵力密度;一方面则老实构筑防线,并结合双方军队的实际情况,创造并实践新的防御理论。
在扎波罗热防线,俄军实践了三线式的布防体系。
即在前沿接触线至托克马克的范围内,划分出了前沿防御区‘、核心防御区和预备防御区,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防线。
严格来说,某一道防线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带,其均有数公里不等的纵深。
不同防御带或者区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其中前沿防御区起到的作用是提前预警,并迫使乌军过早展开兵力,并对其进行迟滞和消耗;核心防御带则起到大量消耗,乃至击败乌军进攻部队的作用;预备防御区则是以防万一的预备阵地,以及机动兵力屯驻地域。
由于俄军即便在动员后,兵力数量也难以在上千公里战线上夯实到特别高程度。
因此其提出了分散式布防和机动布防理论。
分散布防即是在防线上有重点地配置兵力,而各防御点之间,则由雷区、无人机、炮火组成杀伤区进行填充;机动布防则是以精锐兵力作为突击力量,对来袭的乌军节点,进行关键性打击。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雷区,只是俄军在第一道防线前用于迟滞乌军的手段之一。
雷区本身对乌军的杀伤是一方面,分解乌军的进攻势能,随后利用综合火力打击,才是关键。
而主防御地带,还分布有大量的反坦克壕、龙牙、铁丝网、混合雷场,其后又是俄军的堑壕和各类火力点。
只不过目前为止,除了一辆迷路的乌军装甲车栽到了反坦克壕,乌军整体尚未触及俄军更复杂的防御工事体系。
在这种背景下,乌军复制哈尔科夫的快速取胜模式,显然已经不太现实。
因此逐渐拾起了赫尔松模式,进行试攻。
赫尔松模式的关键在于前线不断绞肉,消耗俄军;后方使用远程武器打击俄军补给线,所以我们看到乌军在极力摧毁俄军控制区内的大桥,即是此类策略的表现。
不过现如今俄军在南线的防御,其补给线有很多,并不像当初在赫尔松西岸只能依靠有限几座桥梁。
而且现在俄军的前沿防御,也比赫尔松时期要完善很多。
乌军想要突破现在俄军的这套防御体系,除了将最后的预备兵力投入外,也许想想办法改进战法,否则这么打下去就不是反攻能否得手的问题了,而是俄军会否抓住机会反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