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4-6万年前,第一批智人踏上华夏大地,以天然洞穴为容身之所。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加速繁衍,又因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华夏大地上绽放了各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
它们以其独有的文化,在时间长河里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形成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美丽。
美丽之外,这些古民居还有一大用——避暑纳凉!面对高温天气,有的人别出心裁,特地跑去古建筑里避暑。
无论是宫殿楼阁,还是古老民居,一脚踏进去,燥热褪去。
01古建筑为何这般凉快?古代,人们修筑房屋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抵挡恶劣气候,所以尤为注意“冬暖夏凉”的功用,在墙体、屋面、窗户等导热因素上可谓挖尽心思。
就拿故宫举例,层层上抬的坡屋顶,在顶部形成了一个架空层,太阳光的热量先从屋顶进入架空层,再由架空层进入屋内。
(冬天的冷空气也同理)而且多层的木构件,本身就比现代的钢筋水泥导热性要强上许多。
图/《紫禁城古建筑的避暑方法》周乾古建的墙体也比如今的要厚,比如紫禁城太和殿墙体的厚度就有1.45米,墙体采用古代建筑的“填陷”做法:两侧用整砖,中间用碎砖、碎石填。
如此一来,不仅减少了建材的损耗,也加强了保温隔热的性能。
古代的建筑在布局上也颇有心得,讲究个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就中国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而言,此种做法无疑是最优解。
且聪明的中国古人,因地制宜,消暑聚热。
比如湿热的南方,有傣族的竹楼;干热的北方,有陕西的窑洞。
而时下的建筑,在空调这一大杀器的加持下,人们似乎摈弃掉了先人们一代又一代试验出的建筑法则。
嗟乎!02避暑纳凉古建推荐!北京·故宫坐标: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坐标: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丽正门路20号。
▽天津·石家大院坐标: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估衣街47号。
▽福建·客家土楼坐标:福建省永定区、南靖县、华安县。
▽湘西·吊脚楼坐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江苏·苏州园林坐标:江苏省苏州市。
▽广东·宝墨园坐标: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大川岗。
▽广西·金秀瑶寨坐标:广西金秀县城与圣堂山风景名胜区之间。
▽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坐标: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江西·篁岭古镇坐标: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坐标: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太和街道。
▽浙江·保国寺坐标: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
▽中国的古建筑,一砖一瓦,一墙一檐,一石一木,无一不彰显着工匠们精益求精的智慧。
·END·【作者:走吧网;公众号:走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