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政府发布国防白皮书的第二十一个年头,因其内容和中国国防形势紧密相连,对普通人而言,或许那些具有全局意味的战略问题表述有些距离,但对“字字珠玑”的白皮书予以点名的武器装备倒是印象深刻。
▲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7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在舆论圈引发热议。
有人注意到,白皮书直接给予“现代化武器装备”头衔的型号里,出现了东风-26导弹。
为什么是这位东风家族的“小字辈”?它在网友津津乐道的“东风快递”中扮演什么角色?我军究竟有什么样的使用原则呢?相信大家对此还是很有兴趣的。
▲ 东风-26导弹。
东方IC任何武器的诞生、入列与使用,都源自基于总体战略思考的作战需求。
从全文看,新版国防白皮书属于综合型国防白皮书,是从宏观层面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介绍,涉及领域比较广,但近两万字的篇幅却把“该讲的讲透”,让宏观的政策、做法与有代表意义的情况细节结合起来,使外界对中国国防政策,特别是军队改革的立场、成绩、方向有了清晰的把握。
聚焦到火箭军及其掌握的东风-26导弹,白皮书首先从战略层面明确这都属于“防御性国防政策”之下的力量,强调中国军队新时代使命任务为“四个战略支撑”,即——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恰恰包括反分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国土安全依然面临威胁、中国海外利益面临国际和地区动荡、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等现实威胁等等……这一系列风险挑战,必然需要具有战略反击能力的火箭军作为重要应对力量。
▲ 东风-26导弹。
东方IC请注意,介绍火箭军时,白皮书强调它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中的作用时用了“至关重要”的定语,而且在介绍其建设思路时,不仅延续之前白皮书“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八字战略要求,还颇为专业性地罗列了技术发展目标,“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
换言之,作为终极打击力量,火箭军必须具备远程摧毁敌方坚固堡垒、重兵集团、战略导弹阵地、重重设防的指挥部乃至大中城市,它的冲击波、电磁杀伤作用还可以在很多特殊作战空间发挥奇效。
作为根本防御力量,它的存在,特别是报复性打击能力的存在,使潜在敌人不敢妄动。
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东风-26,自然是白皮书不会忘记的“明星”。
据公开资料,2015年“9·3阅兵”是东风-26首次亮相,是当时还称二炮的受阅装备第四方队,而且掌握该导弹的是当年二炮最年轻的劲旅。
结合中国当前战略需求,可大致推断东风-26的基本性能,导弹长约14米、发射重量超过15吨、采用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依照现场解说强调的“核常兼备”,显示其可携带不会少于1000公斤的核弹头或常规弹头,火力投射能力无疑是惊人的。
更重要的是,依照传统弹道导弹受阅顺序是“由近到远”的安排,东风-26被安排在射程约2000公里的东风-21中程导弹之后出现,显示其应具备打击至少4000公里外目标的能力,正好与后面的远程洲际导弹形成“火力衔接”,确保梯次有效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 1月23日的央视《军事报道》节目中,首次展示了东风-26型弹道导弹的发射画面耐人寻味的是,此次白皮书专门提到的解放军“四大件”——15式坦克、052D驱逐舰、歼-20战斗机、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放在“构建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的一段了。
而且,这四样武器之前都被台海对岸的军方形容为“重点对手”,强调不仅进行跨海作战,而且还能阻御外来干预,是解放军反分裂斗争准备的骨干武器装备。
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在答记者问时所表述的:“国防白皮书传达信号非常明确,搞‘台独’就是死路一条,中国一点也不能少。
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新民眼工作室 吴健编辑 |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