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此段出自原版《山海经》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
” 在此我需要郑重地向读者讲一下: 榖:榖者非谷也。
它读作榖(gǔ),也叫榖,亦称为“构”、“楮”。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叶子和茎上有硬毛,花淡绿色,雌雄异株。
新生枝密披灰色粗毛,具乳汁。
叶阔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叶端渐尖,全缘或缺裂。
初夏开淡绿色小花,雌雄异株。
果实圆球形,成熟时鲜红色,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它在古时可是造纸使用的材料之一。
而经查看了大部份的资料发现,这个榖字不是谷字,所以大家不要搞错,以非专业角度的我曾用大量时间去找了它的资料,发现有些人把这个误翻译成谷字。
虽然它与谷字同音,但却是不同的植物。
言归正传,白䓘他的形状就像榖一样属于落叶乔木,它的叶子应该是叶阔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叶端渐尖,全缘或缺裂。
叶子和茎上有硬毛,但枝杆上全是红色的纹理,雌雄异株。
树杆上能出具有像油漆一样的乳汁,喝起来甘甜可口,味道应该有点像泉水,像奶一样的稠。
人喝了不会感到饥饿,并且能缓解劳累,提神解乏。
从文上描述这个树汁是稠度的,像糖浆一样,能让人填肚子,而且会暂时性的不觉得疲惫。
它还可以做染料,可以把玉染上血沁色,以此推断极品血玉,有可能先出至此山。
而血玉后继为什么变成那样就不知晓了。
䓘字古音读gao,在《康熙字典·艸部·八》䓘:《唐韻》古勞切,音高。
《玉篇》草名。
其實似瓜,食之治瘧。
在这里《玉篇》中提到“其实似瓜,食之治疟”。
抛开命名上的字源来说,单单依据文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可以确定这是一种木本植物,而不是草本植物。
榖指的是榖树,在前文有提到过,赤理指的是偏红色的纹理,没说是哪个位置,大概率指树皮,当然也有可能是树叶等其他部位。
“汗”在这里应当理解为植物体表自然分泌的树汁或者树胶一类粘性多糖物质,形式有点类似松脂,桃胶。
“饴”一般是指类似麦芽糖的糖类,黏性较大的流质,略甜,甜度大约是平时冰糖的30%。
重点是它那里说喝了他能减轻疲劳,也说明了这树汁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或者含有刺激或者麻醉神经的作用,能够让人暂时减缓疲劳。
但根据我去大量寻找后,只发现它描述仅仅是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就像现在的功能饮料差不多,没有其它的。
再次,“血玉”,这里血是动词,指将玉染成红色。
看过盗墓小说的人可能会知道,陪葬的玉石由于长时间接触到尸体,所以尸体上的血气会沁入玉石体内,形成大片的红色,听上去十分的恐怖。
玉石的主要构成为二氧化硅晶体,内部结构并不是全密封的,而是充满了无数的极其细小的裂纹和孔隙。
在长期接触外部物质的情况下,部分矿物离子会通过这些孔隙逐渐渗透进入玉石中,不同离子有不同的颜色。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富含三价铁离子,所以当玉石被三价铁离子沁入会呈现红色。
这是“血沁”的原理。
顺带一提,在玉石行业中,黄色沁称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都是类似的离子渗透产物。
正常的“血沁”要持续很长时间才会有体现,由于周边环境中铁离子含量不足,整个过程很可能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在了解了其中原理之后,我们也可以通过人为方法可以将其加速,将“血沁”的形成时间大幅度缩减,这就是“血玉”的手法。
理论上,只要略带有腐蚀性的液体和包含大量三价铁离子的事物,都可以较快形成类似效果。
其实事实也曾有人有动物的血来浸泡玉石,这可不是骗人的,是真实事件,你也可以试试,只要闲得慌,鸡血什么都行,把玉放入去然后密封好,埋得去,但听人说这个方法就算让你得到,不感觉害怕吗?白䓘我只找到一种类似的红枫树,但是这种树与书中描述的只有40%相似,无论证明它的存在,因此,我就不细讲了,毕竟找不到原型也无法味良心说怎么做吃的。
如果读者看到了我的文章,可以看看你附近有没有存在这种神奇的树的传说,有传说就意味着它真实存在过,或者你们附近就是仑者山哦。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