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楷草行,毛笔是华夏独有的文化发明,中国文人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笔为锄,以纸为田,为我们留下的“笔下春秋”,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一笔一划,美妙而优雅。
南朝大书法家智永禅师曾客居湖州善琏,他把习字用秃的毛笔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晓园内,在石碑上亲题“退笔冢”三字,此处至今还供人瞻仰。
草书高手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墨池”。
后来张芝的字“其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
东汉“草圣”张芝《终年帖》苏东坡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从出土的彩陶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
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
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
《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试)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
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
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并被奉为御用之品。
东汉蔡邕著《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
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称为"簪白笔",就是今天的“便携式”。
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尤以善琏镇为最。
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
至元、明代,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
究竟什么样的毛笔算是好写的毛笔?选择毛笔时,制笔世家与品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毛笔好不好写,写的顺不顺手,只需拿笔蘸墨写上一两笔,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立判高下。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这些游丝,劣质毛笔是无法做得到的。
毛笔的分类依尺寸、笔毛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