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莆田过年叫"做岁"(莆田人过年的流程)

发布:2024-07-01 浏览:40

核心提示:莆田这地方过年叫“做岁”,跨越时间长,过年时贴白头春联、过二次年、吃长寿面,除了有全国过年的共有特性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和经济水平提高,如今的年虽过得越来越舒服,但年味己越来越淡,这就使人更想起小时候的年。    讲莆田的年一定要提明朝嘉靖年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明朝嘉靖41年(156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年的脚步己经走近,就是这一天倭寇攻下兴化府城,丧心病狂抢杀烧夺,城内尸体遍布,后倭寇耐不住尸体的腐烂发臭撒出兴化城迁驻平海,正月二十九日被戚家军打败驱离,逃难在外的百姓纷纷回家

莆田这地方过年叫“做岁”,跨越时间长,过年时贴白头春联、过二次年、吃长寿面,除了有全国过年的共有特性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和经济水平提高,如今的年虽过得越来越舒服,但年味己越来越淡,这就使人更想起小时候的年。
    讲莆田的年一定要提明朝嘉靖年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明朝嘉靖41年(156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年的脚步己经走近,就是这一天倭寇攻下兴化府城,丧心病狂抢杀烧夺,城内尸体遍布,后倭寇耐不住尸体的腐烂发臭撒出兴化城迁驻平海,正月二十九日被戚家军打败驱离,逃难在外的百姓纷纷回家,收拾家园,掩埋亲人尸骨,给遇害亲人贴白联办丧事,不约而同在初二到亲戚、朋友家探视了解伤亡和破坏情况,二月初三着手再做准备,初四重新做岁,在重新做岁贴红联时留出一截办丧事时贴的白联,以示对逝去亲人的回念,形成很有特色的白额春联。
后来由于二月春播忙,就移到正月初四做大岁,相应的其它习俗也就转到正月。
    莆田做岁从腊月初十起一直到农历二月头牙结束,跨越时间长,那时候物质虽匮乏,但年味浓厚,充满幸福感和人情味,这一段享受的不单有美食,更有令人难忘的过程。
腊月初十左右,大人们要选个天气晴朗的农历双日,开始做岁前的“扫巡”,他们忙碌已折射出年的身影。
“扫巡”两字个人认为是“扫尘”发音随着口音推移演变而成,扫尘所用工具有讲究,要到沟岸边割一把“割芒”(芦苇),加些稻草捆扎在长长竹杆上制成扫尘特制工具,必须加用芦苇是因芦苇叶外形如长剑可驱邪。
那一天要把家中碗橱等大件家具搬到埕头擦洗,衣服等拿出来见见太阳,房子边角特别是屋顶天花板部位等平时很少做卫生的部位彻底扫除一遍,清理掉积尘污秽、蛛网,让旧屋换新颜,干干净净迎新年。
腊月十六日“尾牙”时千家万户零星炮竹声隐隐约约飘荡出年的氛围,“祭牙”是莆田及闽南一带特有习俗,据说为纪念南宋状元陈文龙父亲陈米牙,陈米牙是米市上“牙人”(中介),他每成功促成一桩生意,佣金只需用大拇指铲一指甲盖米,过世后地方百姓在除正月外每月农历初二、十六这两天摆上供品祭祀他,随着时间推移现已演变成祭祀一方土地神。
“祭牙”时如家里有雇佣帮工店员的,晚上要备上几道菜,宴请犒劳他们。
莆田一带有“头牙吃去死,尾牙吃欢喜”和“正月无牙,二月头牙”的说法,每年二月初二是第一个“祭牙”,俗称“头牙”,做完“头牙”后一年劳碌就开始了。
年终腊月十六日是每年最后一个“祭牙”,俗称“尾牙”,有雇佣帮工店员的,按传统要比平时“祭牙”摆上更好的饭菜好好招待他们一下,结清一年工资,完后帮工店员开始放假,普通家庭也要做几道好菜全家小团圆。
家家户户还要在家摆上比平时“祭牙”更丰盛供品谢神,放炮烧银,算是做岁前一次团圆的预热,是春节前一波小高潮,莆田地区没有过小年,在我心目中“祭尾牙”就相当北方过小年。
  腊月二十起,各家陆陆续续开始购买年货,首先要买的是砂糖、曲母等,当时莆田本地有种植小麦,面粉自家备有。
二十一日家庭主妇削地瓜并炖熟,捣烂加上面粉,拌上粉碎后曲母,开始“起母蕃薯起”。
掺拌揉好的地瓜面粉团用陶“缸戈”装后加盖放到暖和厨房灶边慢慢发酵,接着每天要添加一些面粉揉实后再放进“缸戈”里让它继续发酵。
农历二十五是玉皇大帝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定来年祸福的“大日子”,大家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要多做善事,不能上人家家门要债和打小孩,大事一般也不安排在这天。
二十六日家庭主妇开始洗刷马上要使用的竹炊(蒸笼)、笠弧、篮层等,年的脚步走到跟前。
  农历二十七日,大家真正忙起来了。
会写一手好毛笔字的文人买墨笔找联书,门前也开始络绎不绝,邻居们拿红纸找上门来,求帮忙写联,写联时要有人站在书桌前,双手攥紧春联纸两角,写联人写完一字,就要往前拉上一段,同时要保持联纸在同一水平面上,防止尚不干墨汁流下弄脏联纸,一张联写完后要整齐摆在地板上晾干,地板上一时摆满大小不一的红红春联,空气中弥漫着墨汁清香。
春联晾干后自家用面粉搅一碗浆糊贴联,家中门窗瓮缸等能贴的都要贴上,水缸和装稻谷瓮缸一定要分别贴张“聚宝盆”和“丰”字斗方联,猪栏牛棚和厨房分别贴上“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登”门旗,厨房显要位置还要加贴张“俭”字斗方联,每个门窗则要贴上竖条联、门旗、横批、斗方联等成套春联,贴完春联的房子显得红红火火,喜气吉祥,节日气氛一下调动起来。
这一天家庭主妇忙着到处找野山姜的姜叶做红团,红团用姜叶为底垫,红团皮加“番仔红”调色,馅有糯米、草(赤)豆薯干片二种,其中草豆薯干片是以草豆加薯干片炖烂捣碎加糖,现在很少有了。
红团印模花式主要有“双孩儿”和“福字”二种,“双孩儿”红团馅一般为糯米,“福字”馅为草豆薯干片,炊出来红团红通通的,摆在厅堂笠弧上,很是诱人。
做完红团紧接着做“蕃薯起”,面团经过约一星期的起母(发酵),这天加糖就可以蒸了,蕃薯起在我们这地方叫做“发”,蒸出来后个个上面胀裂,圆圆的象一朵花,起炊后摆在笠弧里,用竹模沾“番仔红”在每个表面戳一朵小红花,显得更漂亮。
红团代表团圆喜庆,“发”代表日子越过越发,寓意深刻。
农历二十七日,大队(村)还会组织一年一度慰问军烈属活动,慰问品有光荣灯、猪肉、线面和一张带有日历的有时代气息年画,慰问活动很有气氛,红旗开路,敲锣打鼓,小屁孩闻声而聚,紧跟队伍尾部凑个热闹,一时慰问路上锣鼓喧天、鞭炮响个不断,节日气氛顿时有色又添声,宁静村子顿时多了生机,   年历二十八一大早,石磨吱吱唔唔磨豆声早早的把还在熟睡中的孩子们吵醒,家家户户开始磨豆做豆腐,小孩们赶紧披衣下床,为的是能喝上一碗浓香豆浆,当时每家都很节俭,磨完豆后要过滤二遍,第一遍豆浆很浓,用于点卤压制豆腐,第二遍较清淡,本地话叫“浆仔”,才舍得用来烫米粉做当天早餐,想喝第一遍的浓豆浆一定要起得早,才能美美尝上一小碗。
农历二十八日是杀鸡宰羊屠猪日子,那个时候还是生产队的计划经济时代,每家每户都会饲养一二头猪,用家中地瓜皮、菜梗叶、洗窝碗泔水、谷糠麦麸等下料饲养,做到物尽极用,是农村节俭持家最直接体现,因此大肥猪被人喻为积少成多的聚宝盆,贮钱罐也常以大肥猪做造型。
养的猪基本上送到公社(乡镇)食品站去“收购”(卖),只有过年时生产队会从社员手中买上一二只现宰现分,杀猪时“嗷嗷”尖厉嚎叫声早就吸引一大批人围观,大家异常兴奋,指指点点,看着师傅放血褪毛直至分割成瘦白相互搭配的一份份,这时生产队里那个有点鼻炎的会计边抽着鼻子边召唤大家抓扣号按户分肉了,这是一年中最快乐时刻,大家喜笑颜开,都希望白的流油条肉能多分一点,分肉后当天中午午饭几乎不约而同的是干饭炝五花肉瘩(猴)汤,其它肉分成几分,外形好一点条肉在沸水里焯下,肉皮抹红当供品,再一部分切成肉丁加上油豆腐和自家酿造豆酱煮上满满一陶“缸戈”存放起来用来春节接待客人,剩下一小块留着后面二天给一家人享用。
当时杀羊人家不多,一般是这一户当年有喜事口谕过要答谢上天,羊一定要公的刚长为成年羊,这种羊这边叫“羊古”,基本上是那户自己提前买上一只小羊羔放牧准备,杀的时候除了切膛去脏外,要保持整只完整,焯水抹红后摆出蹲伏造型。
那天每家要杀一只鸡公,跟“羊古”一样也只开膛保留整只完整,焯水后抹红摆造型备用。
  农历二十九日各家各户开炸油豆腐,黄灿灿斜角油豆腐刚上锅,拿上一小碗浇上小勺酱油,很是解馋,油豆腐又叫“浮豆”,寓意生活越浮越好。
炸完油豆腐后依例炸些芋头丝和炒骨,有句话叫“芋芋了就一年”,过年吃些芋丝提醒一家人过日子互谦互让,相互包容。
下午开始家庭主妇在楼上厅堂大位摆上八仙桌,桌前挂块红布金线绣花桌裙,图案多为龙凤呈祥,桌面摆上红团、发、芋丝、油豆腐角、桔子、插花等,重头菜是鸡公和羊古,置在供桌中间前头,各供品上面放一张圆圆红纸花,一切忙完以后就等三十大日的到来。
  可以说大年三十日前一切忙碌基本上是围绕着大年三十日“辞年”展开的,辞年是谢天帝和祭祀祖先,是做岁核心和最隆重仪式。
大年二十九日十二点一过进入大年三十日,我们这一片就开始辞年,这时一家之长手拈三枝燃香,口中念念有词,孩子们忍耐睡意在旁围观,快结束时开始放炮,炮是当时小鞭和自家做的双响,夜空中炮声不绝,各家竞赛似的放,大有一家要压倒另一家的气势,炮放完后,洒酒作揖朝拜,辞年后供品除易坏肉类外是不能马上撒的,要一直摆到初五后,撒时如能碰到桔子发霉那是好兆头,喻意一年要发了。
大年三十午餐要用线面碎、米粉碎加猪血、猪下水、油豆腐丝等煮一顿隔年豆汤{炝粉),这实际上是把一年中舍不得扔弃而积攒起来线面碎、米粉碎再利用,是一年一次勤俭持家再教育。
豆汤做完后,先要装上一碗,恭恭敬敬放在灶台后,留新年初一中午再添料回窝。
除夕夜围炉是春节重头戏,所谓围炉是全家围坐一起吃团圆饭,过去在这个时候天气特别寒冷,桌下中间要放一盆取暖火炉,发展到现在,随着气候变暖,火炉早就消失,但叫法仍被沿用至今,听起来就有温暖感,这种温暖感是来自亲人团圆所产生家的温暖,亲切而让人向往。
那天晚上,一家之长亲自执厨,做几道平常舍不得吃好菜,每年包菜梗炖油豆腐是必备一道,还有就是油炒淀粉裹肉片,小孩子围在灶前,看大人拿着大铲子,在大铁锅里翻滚肉片,在将熟未熟状态下,迫不及待孩子们会趁大人不注意,快速不怕烫的拈走一块塞进嘴里。
吃完团圆饭,家长依制给每个小孩分发压岁钱,不多一个人数毛钱,钱是大人在节前特地找人换的崭崭一新纸币,还散发出油墨味,一般小孩子这只手刚接到压岁钱,那边家庭主妇就伸来手“来,钱先托放我这里,我给你们保管”,吃完团圆饭后小孩子们找灯笼安焟烛,呼朋唤友结队出去游灯戏耍,过去出嫁妇女年终时要带线面、猪肉等回娘家,叫送“年暝”,娘家会回赠一盏传统油纸的柱形灯,寓意添丁,可拿来游灯,游灯蜡烛是以麦秆为主干外围浇上一圈红蜡,并留出约三分之一没有浇上红蜡做为烛脚,可以插进灯笼底部木饼底座伸出来铁钉上。
小孩子们提着灯笼挨家挨户窜,游到人家有的还会分发糖果等。
  新年初一,大家早早起了床,穿上新衣新鞋,早餐一定得吃一碗长寿面,这不是一碗普通线面,是要在干捞拌油线面上铺满各种荤素搭配的“碗面”(菜),素的有紫菜、黄花菜、香菇、花菜、橄榄菜、芋头丝、花生米、油豆腐、油豆(碗豆),荤的有大块肉、炒骨、摊鸡蛋片等,铺满碗中线面上。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不能回家过年,也要同样备一碗摆在灶头,人们常说这一碗线面吃光后才能长一岁。
初一至初五叫“五日岁里”,这几天小孩子们尽可以撒娇撒野,传统观念“五日岁里”是不打小孩的,当然小孩子们不能太过份,太过份也会挨揍,叫“开正”,大人常会用“正月正头开正一下”来吓唬调皮小孩子。
吃完线面大部分人结队出外游春,爬山上寺㾄烧香居多,年轻人上城里逛街,小媳妇则带上新郞公回娘家。
初一中午要把除夕中午留下的隔年豆汤再加食料进行回锅当午饭,旧年与新年就在这一碗隔年豆汤中完成前后的衔接。
  初二这一天由于嘉靖年间倭寇破城后形成探亡日,是不能上人家家中走亲访友,就成同学相聚、同事战友相会日子,没有节目的大部分呆在家里与家人闲聊。
家庭主妇们则忙着把红团和“发”等馏(重新蒸炊)一遍,防发霉坏掉。
  初三开店门,这一天开店的再忙也要一大早在店门口放一挂鞭,打开店门,开始新一年谋生生涯。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人员流动频繁,一家子和七大姑八大姨只有在春节才能聚得齐,现在这一天也演变成扎堆给老人做大寿的日子。
实际上在过去,我们生活的这一带地区,过去老人做大寿一般都是定在农历八月和十月,在正月做大寿的是老人家身体状況不大好,怕熬不到八月和十月,所以才在正月里抢做大寿。
由于现在只有春节人员才能凑齐,老人们祝大寿都改在正月里进行,并且初三居多,传统礼俗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适应时代的发展。
  初四初五重新过年,叫过大年,用这一特殊的方式,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那段挥不去伤痛。
初四夜一家人再围炉,初五早一人再享用一碗长寿面,由于是再过年,气氛会略淡于除夕和正月初一。
吃了初五那一碗长寿面,也宣告“五日岁里”的好日子在小孩子们依依不舍眼光中结束。
  “五日岁里”后就开启了莆田的元霄期,莆田各村各角落的元霄时间各不相同,从正月初五开始一直到正月底轮流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孩更喜欢过元霄,元霄节那天,村里搭台上演莆仙戏,举办人神互娱互动,组织出游民俗活动等。
出游时村民们敲锣打鼓,扛着彩旗,抬着宫中菩萨,绕村境边界巡游,祈保全村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出游快结束时会一人分发一个写有大大“丁”字的丁饼,也就是莆田人口中常说的“数丁分饼”,晚上每家每户要在大厅摆上几桌,邀请亲朋好友好好热闹一下,好酒好菜款待大家。
  做岁是农历年更换的一种庆祝活动,在莆田各种年的仪式被赋于对天地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世代莆田人也借做岁特有形式活动让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不要忘去历史,更借元霄期间对历史人物的祭祀,教育人们忠国、爱民、向善、感恩。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腊月十三“扫房日”,牢记1不留、2不动、7扫金、8扫银,传统莫忘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