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讯(记者徐思弘、通讯员王子燕、陈醇)咸宁市是中国楠竹之乡,现有楠竹183万多亩,竹制品享誉湘鄂。
近年,咸宁农商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1亿多元,大力扶持楠竹制炭产业,延长竹子产业链。
目前,该市有10万多人乐当“卖炭翁”。
走进大幕乡鑫旺竹炭厂,进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钢结构车间,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78座高温窑炉一字展开;堆积如山的残、破、剩竹和竹制品厂的下脚料,经过破碎成粉、压制成型、煅烧冷却、装箱打包,商品竹炭源源不断被运出。
车间外,拉货的车辆排成长队。
“我们专吃废竹。
”该厂负责人马仁忠介绍,大幕乡有连片楠竹1.38万亩,竹制品厂17家,年消耗楠竹5万多吨。
下脚料和淘汰下来的竹子成为一大污染物。
2020年,在各级政府和农商行支持下,马仁忠投资870万元,建成专吃废竹的竹炭厂。
马仁忠说:“今年初,农商行为我们发放100万元信用贷款,并提高我们的信用额度,使我们的环保碳越烧越旺。
目前,产品供不应求,连竹炭渣子都出口到非洲,成为做蚊香的上佳原料。
”嘉竹新材料公司同样是咸宁市农商行的重点支持单位。
走进车间,只见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上一尘不染,操作的工人衣帽整洁、统一。
技术中心内,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测试。
技术总工赵陆凯介绍,公司是省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纳米级的微孔竹质活炭晶。
公司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精选5至6年的成年楠竹,高温煅烧,制成食品级的净化剂、脱色剂和吸附剂。
“竹炭无烟、无味、无毒,质地坚硬,细密多孔,表面积大。
我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日化、食品、饮料等行业。
”陆凯说。
据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楠竹基地负责人李儒活介绍,通山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是全国首个进入碳汇市场交易的项目。
2015年,通山县抢抓国家研究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契机,成为首个试点县。
湖北省共开发8个中国核证自愿减排林业碳汇项目,通山就有3个。
其中,碳汇造林和竹林经营碳汇,已在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挂网公示。
只要有交易,即可变现。
该县林业局长赵爱民说:“计入期内,可实现年均减排量40.31万吨。
”今年5月初,通山农商行与通山县幕阜山森林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林业碳汇质押贷款,以“碳排放权”质押的方式为企业授信100万元。
目前,通山县已形成1.7万多亩碳汇竹林,加上200余万亩山林碳汇+项目,每年卖“氧气炭”,可实现收入1400多万元。
“我们多栽竹子、管好竹子,就是卖炭。
”李儒活说,“竹林四季都要养护,我们聘请本地村民,每天支付务工费200元。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