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造像艺术发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是中国传统髹漆工艺和造像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分为脱胎、骨架、木胎及其他胎体造像。
干漆造像从原料提炼到最后外表装饰,整个工序繁多精致。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干漆造像艺术的繁盛期,有必要对目前遗存世上的隋唐时饰手法上的典型特征。
一、圆融中和的造型风格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相对统一稳定的历史时期。
两个朝代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长期战乱与分裂的局面,国家重新回归于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
政权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逐渐走向繁荣。
为了给思想意识形态提供理论依据,隋唐时期的统治者一般都采用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理念。
如隋文帝力图建立以儒学为主,以佛道为辅,调和三教思想的统治政策。
这样的政治思想也逐步成为处理三教关系的主流,因此在文化思想方面,唐朝统治者也沿用了比较宽容的政策,一般也都采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政策。
以儒家学说为根本前提,复兴佛教和道教,对统一国家的重建、缓和民族矛盾、南北文化的交流等诸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种宽容的宗教政策下,隋唐时期的佛教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其盛况从隋代一直延续到盛唐。
特别在唐代经历了太宗、武则天、玄宗三代帝王时期佛教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佛教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造像艺术随之达到很高的高度,展现了蓬勃的生机。
无论是当时的石窟造像,还是庙堂之中的干漆造像,整体的造型风格都呈现出盛世泱泱大国的气度与风范,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自信、从容、雄浑的精神气质,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强盛和政治统一后的时代精神。
隋唐时期的干漆造像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想与审美追求。
无论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唐早期阿弥陀佛干漆造像,还是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馆的隋唐时期释迦牟尼干漆造像,造型上都呈现出饱满、凝重、简练概括的特点。
这些造像形体简化单纯,形体塑造摒弃了过于细微琐碎的变化,强调造型的整体性流畅性,并注重刻画造像的精神表现,着重追求神似,呈现出这个时期的干漆造像艺术雍容大气、圆融丰腴的风格特征,充满了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
圆融是宗教美学的一种意境。
圆,可指圆满,圆通。
佛学认为一切现象均由本体而起,世界万物现象与现象之间,现象与本体之间均圆融无碍。
这种“圆融无碍”可用于对人生、宇宙的观察,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圆融的美学意味对于干漆造像艺术而言,体现出了一种浑然中和之美。
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唐早期阿弥陀佛干漆造像,造像作圆光高肉髻,脸型较长,面相圆润。
双眉眉棱修长,显得格外秀美,双目微睁,鼻翼微翕,唇线秀美,嘴角眼梢似笑,神态宁静慈祥、温柔亲切,心底的纯净与庄严随微笑自然流露,整体呈现一种圆融的中和之美。
这种圆融中和之美在于刚柔并济,兼具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可谓刚中含柔,柔中有刚,阴阳和合,圆融温和。
隋唐时期的干漆造像艺术风格无不体现出圆融中和之美。
这也是中国传统造像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审美观念。
这种造型风格不会过多注重外在的形式,重在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实质,即是沉静、内敛、超脱、睿智,追求一种由里及表带来精神内省。
圆融中和的造型风格,反映了隋唐时期人们美学价值取向,艺术表现上的风格追求。
这也是中国传统干漆造像艺术鼎盛阶段的特征之一。
二、由内至外的工艺制作干漆造像的制作工艺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