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西里6号院的4栋老楼装入了一种“救命电梯”。
所谓“救命”,是因为这些电梯的轿厢尺寸更大,装得下救护车上的急救担架。
北京的老楼这两年正在轰轰烈烈加装电梯,去年加装并运行了274部,今年也有500多部处于施工状态,但目前来看大部分电梯都是小轿厢,最长的一侧基本在1.4米以下,装不下1.8米长的急救担架。
可以装得下急救担架的电梯又被称为“担架梯”,对中老年人格外重要。
亟待安装电梯的老旧小区,居民以老年人为主,而老年人常面临医疗急救的突发情况。
知事采访到的一位老年居民直言,往年总有高层的老年人叫了救护车后,只能靠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走楼梯,耽误了急救时间。
在越建越高的住宅小区里,这种担架梯其实很普遍。
根据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这是因为,电梯的设置除考虑上下楼方便外,还得满足紧急运送病人担架等需要。
可是老楼要加装大尺寸的担架梯,难度非常大。
此前一些老楼居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加装担架梯。
比如北京最早加装电梯的老楼——海淀区大柳树5号院6单元,社区负责人介绍,最初的确考虑过安装担架梯,后来发现并不可行。
因为担架梯尺寸较大,太占用楼前空间,不得不选择放弃。
毛纺北小区加梯前,也有居民提出加装担架梯,同样因为空间有限等原因最终没装成。
即便是楼前空间较大的莲花池西里6号院,之前也经历了十多轮方案的调整。
知事在现场看到,这种担架梯的安装方案也与普通老楼加装电梯有所不同。
首先,电梯井紧贴原单元门位置竖起,电梯门外与楼外墙形成电梯间,电梯间东西两侧各设一扇门通往居民家中。
也就是说,居民乘坐电梯不需走过去的楼梯间,而是直接从室内“连廊”进入电梯间。
其实,连廊是后加的。
这4栋楼每层两户,原本在加装电梯的一侧并没有连廊,只是客厅和厨房,但为了实现平层入户,专门加挂一条连廊进入居民室内。
按原方案,连廊连接到厨房,但考虑到厨房空间拥挤、未来一旦发生突发急救情况不适合担架通过,因此又延长到客厅。
负责6号院加装电梯的北京筑福建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方案不仅让居民搭乘电梯更加方便,在客厅和厨房窗外新增的这个1.7米宽、5米左右长的连廊,也能增加居民支持度。
这版方案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也就是电梯救援通道。
电梯间内两扇门各自通往居民家中,未来一旦出现电梯故障,就会缺乏救援通道。
为此,设计人员再度调整方案:原来的楼梯间正好有一扇窗户对着新增的电梯间,经改造将成为救援通道。
不仅方案复杂,担架梯难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贵!这几部担架梯的费用、走廊及电梯间施工等总体费用约为140万元/部,比一般电梯60多万到80多万的费用要高出一大截儿。
面对这个价格,参与本市老楼加装电梯的企业负责人说,如果是居民自筹,那每户承担的费用都会增加;如果是企业承担费用再有偿租赁给居民,收回成本的压力更大,自然也不愿意安装担架梯。
高价+方案复杂,居民的意愿就显得格外重要。
6号院4栋老楼共156户,80%以上的户主是军休老人,最年长的已超90岁。
“老人难免会叫急救车,没电梯的话,得靠医护人员抬着担架下楼,时间太久就耽误了病情。
”两年前制定方案时,6号院居民毅然决定选择担架梯。
对于老楼是否安装担架梯,本市目前政策没有强制,还是遵循居民自愿的原则。
专家建议,居民在选择和考虑电梯加装方案时,可以根据小区内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作者: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