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老梁,你可以试一下新机器了。
”甘肃定西安定区供电公司阳坡庄供电所所长虎威待头顶安全帽的同事从电线杆上下来,安装电表的同事也示意安装完成后,笑着对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二社的梁强招手说。
“好,那我试试。
”老梁紧了紧草帽,疾步从院子秸秆垛中抱来一捆玉米秸秆,在虎威及其4名班员的安全提示下,乐呵呵地打开了近日新购入的三相铡草机。
瞬间,轰鸣运转的机器,将老梁塞入喂料台的秸秆粉碎成片,又从铡草机出草口喷出,洋洋洒洒抛入了老梁家的草料房。
老梁显然不过瘾,一口气将一大捆秸秆全部铡成草料,这才关了机器,不住地感谢供电所的5名工作人员,“这下好了,我7头牛有的吃了。
”老梁所在的甘肃定西,“瘠苦甲于天下”,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地区。
带动老梁家三相铡草机的叫“动力电”,也叫三相电,与照明电不同主要应用于机床、机械等,小型加工包括个体家庭加工户一般都需要它。
“‘走水泥路,住砖瓦房,喝自来水,用动力电’,这样美好的愿景,曾以标语形式出现在当地一些农村。
”甘肃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负责农村建设的专工李万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也正因如此,“24个省(区、市)822个贫困县约5.4万个贫困自然村通动力电或实施动力电改造,涉及贫困农村居民1084.5万人。
2017年,除西藏以外,其他地区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
2020年,西藏完成贫困村通动力电”这一目标被写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全国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和农村机井通电工程2016-2017年实施方案以及贫困村通动力电实施方案》中。
见微知著。
老梁所在的甘肃,2016年6月便实现了全省动力电全覆盖,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全省农村用电真正步入了“动力时代”。
“在我们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发展草畜业。
”李家堡镇镇长王海涛告诉记者,动力电的到来,对于当地产业发展可谓是革命性的——解放了劳动力,改变了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老梁告诉记者,“以前的两相铡草机铡一天的草,仅够1头牛吃2天,但三相铡草机铡两个小时的草就够7头牛吃半个月。
”老梁的三相铡草机是邻居马继国推荐的,老马的牛棚距老梁草料屋仅几步之遥。
记者走进老马家,他正在粉碎机旁制作精饲料。
“除了这台机器,我还有台比老梁大的三相铡草机,就是这个——青贮饲料铡草机。
”他带记者来到牛棚侧面,在存放发酵青贮饲料的斜坡前,他敲了敲一台半人高的蓝色机器说道,“没有动力电,这些机器根本带不起来,你看,那个是旧机器。
”说着,他指了指角落里一个红色小巧的两相铡草机。
“蓝色的一个小时出草6~20吨,那个红色的一个小时连1吨都出不来。
”“我家2015年9月份通了动力电,之后便建了这个牛棚,最多的时候我养过60头牛呢。
”老马告诉记者。
让村民们发展草畜业,是山下专业合作社牵头引领的。
“懂经营、懂技术的致富能人,把有养殖意愿的老百姓组织起来,形成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
合作社的负责人主要任务就是引进良种、负责防疫,养殖技术指导、负责市场销售。
”王海涛告诉记者,当地是集中养殖和分散养殖相结合,“老梁、老马家的牛都属于合作社的分散养殖。
”在合作社,记者看到了两台比老梁家更大号的铡草机——近乎两人高。
“这个叫‘撕草机’,一小时铡草料15~20吨,铡一个小时,够合作社30头牛吃1个月。
”定西众生牲畜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兵,指着两台机器说,“没有动力电,养殖没法上规模,所以我们这个合作社虽然在2014年建成,但却是在2015年动力电接通之后才开始生产。
一年下来,纯收益14~15万元。
”他告诉记者,鉴于产销状况,计划将目前合作社内的单排牛棚改为双排牛棚,“那样就可以利用动力电上机器,用饲料装载机喂牛,省时省力。
”动力电,让这“瘠苦”之地的传统养殖发生了巨变。
据王海涛介绍,通动力电后,仅窑坡村住户243户中,搞家庭养殖的达82户,养牛20头以上的农户64户。
村办的养殖、饲料加工、加工等合作社已有3个。
甘肃省动力电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变化,在这座小村庄不止于此。
“曾经想回乡创业,土地、人工条件都好,唯独电是问题,照明用电根本不可能带动生产设备。
”在窑坡村,回乡创业的90后魏彦军带领记者步入他开办的彩色扣板加工厂。
“2015年,听说这边会通动力电,我就赶紧回来把厂子建起来了。
”500平方米的厂房内,几名工人正在生产设备前忙活着,村民王建国在机器面前,将柔韧的彩钢板通过机器挤压,变形为挺直U形,再切割成规格的条形扣板。
这项工作每年可为他带来3万元的收入。
“这可是在家务农收入的两倍。
”王建国告诉记者,这个厂子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十多个就业岗位。
“通了动力电之后,生产‘有劲儿’,一天可加工3~5吨彩钢,每吨彩钢的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
”魏彦军告诉记者,目前试产了半年多,收益达200万元,“这是咱们这儿第一个彩钢厂,计划继续扩建。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背景下,最大限度延伸的0.4千伏三相四线动力线路,着力解决了老百姓用电“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仅方便用户就近接电、减少用户接电投资,还给老梁带来新机器、让小魏建起新厂子,昔日的偏僻小村,因电而变,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图/曹应森 雪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