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那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战将。
他们如同夜空中划破长空的流星,以自己短暂而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革命的道路,指引着人民前进的方向。
这些共产党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就像那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后人仰望的光辉榜样。
他们在革命的洪流中,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策划和指挥了一场场的战斗。
他们的英明决策、果敢行动,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意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去追求那个崇高的理想,去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不懈奋斗。
正如那些划过天际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辉。
北伐名将叶挺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男,汉族,中共党员。
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归善县(今惠阳区)客家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
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一、北伐中的叶挺1.汀泗桥战役:叶挺独立团在这场战斗中担任预备队。
当第四军军部遭遇敌军突袭时,叶挺果断反击,成功稳定了战局,并巧妙利用地形优势绕到敌人背后发起攻击,使敌军全线溃退。
2.贺胜桥战役:叶挺独立团在此役中表现出色。
他们支援友军击退敌人,并在被重围困的不利情况下依然奋勇冲杀,最终突破敌防线,为整个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显著贡献。
3.武昌攻城战:叶挺独立团的敢死队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英勇无比地穿过密集的火力网攀登城墙。
虽然初次攻击失败,但在后续的攻击中,叶挺率部第一个登上武昌城头,占领了蛇山制高点,再次证明了他的指挥才能和独立团的战斗力。
二、南昌起义中的叶挺叶挺与周恩来、贺龙等人一起,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策划并组织了南昌起义。
他们共同成立了起义的总指挥部,叶挺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负责协调和指挥起义的军事行动。
叶挺统辖的第二十四师有五千五百人,是南昌起义的主力军之一。
此外他还指挥了蔡廷锴部四千五百人,这些部队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7年8月1日,叶挺与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人一起,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标志着人民军队创建的开始。
所以,叶挺在南昌起义中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还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党的忠诚。
他的领导和参与对于起义的成功至关重要,也为后来的革命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州起义中的叶挺广州起义,也称为“三一八”起义,发生在1927年12月11日至13日,是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而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
叶挺作为工农红军总司令,负责整体的军事行动和指挥。
在起义过程中,叶挺和叶剑英提出了主动撤离广州的建议,这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理性分析。
他们认为,在敌人力量过于强大的情况下,避免无谓的牺牲,保存革命力量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然而,这一建议遭到了共产国际顾问的否决。
尽管面临不利的情况,叶挺依然带领起义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他们在广州坚持了三天的浴血奋战,展现出了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
起义军在叶挺的指挥下,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交战,虽然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叶挺和他的战士们的英勇行为,表现出了极高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四、新四军中的叶挺新四军的组建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抗日力量,决定在华中地区组建新的军队。
叶挺将军被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为新四军军长,并派往武汉负责筹建工作。
1.云岭保卫战:1940年10月2日,日军为了掌控长江沿线的交通要道并消除新四军对南京、芜湖的直接威胁,向皖南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大“扫荡”。
日军第十五、第十七师团和第一一六师团的部分部队,共约1万多人,配合飞机掩护,分三路向皖南地区进攻,主要攻击目标是位于云岭的新四军军部。
叶挺亲自率部队前往云岭以北的汀潭,利用有利地形,设伏节节抵抗,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还迅速发起反攻,收复了被国民党军队放弃的泾县县城,取得了云岭保卫战的完全胜利。
2.黄桥战役:这是新四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被称为黄桥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新四军以数千人的兵力大败韩德勤的三万大军,巩固了苏北的抗日根据地。
五、皖南事变中的叶挺国民党反动派1941年在皖南有预谋地围袭新四军的事件。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代电(即“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朱德等于11月9日复电(即“佳电”),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荒谬命令和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诬蔑,同时为顾全抗日大局,表示可以将皖南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
1月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
8日,陷入重围。
众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进行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在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
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这一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后,虽然身处囹圄,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压力。
在囚禁期间,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写出了著名的《囚歌》,表达了他对抗日救国的坚定立场和对自由的向往。
《囚歌》成为了叶挺将军在艰难岁月中的精神寄托,也激励了无数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坚持抗争。
文章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叶挺将军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