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山里山外,村道路尾,屋前屋后随处可见一种四季常青的灌木,其味道独特,生命力极强,任火烧泥埋,采伐蹂躏依旧茁壮成长。
因其有布散风惊,治头痛风湿,被客家人称为布惊草;又因其能驱赶蚊子,亦被称为蚊惊树。
布惊草学名牡荆能治小儿惊风、解暑气、去痧疾尤其是七叶的布惊草能治腰脚风湿性味:性温、味苦、辛,无毒。
功效:清热解署、祛风除湿、止咳化痰、平喘理气、杀菌止痛;主治: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哮喘、肝炎、胃痛、肠炎、消化不良、疟疾、风痹、疝气、痔疮、泌尿系感染;外治:风湿、湿疹、皮炎、脚癣;叶:虫、蛇咬伤、灭蚊、灭蛆。
布惊子用法:客家人常将布惊子洗干净,晒干,缝进枕袋内,制成枕头。
说布惊草在客家人的心目中全身是宝一点也不为过。
在客家女子将近生孩子之前都会挖一些布惊草头和枫树头晒干,等到坐月子的时候用这两种植物煮水冲凉,以防坐月子后的风湿抽筋。
每到布惊草开花结果之时,妇女们就会采摘布惊籽,然后晒干缝制成枕头,给刚出生的小孩做安眠去湿之用。
此外,摘布惊枝叶煎汤洗身,可以治皮肤病,摘其嫩叶擦身子可治癣疥。
每到夏天蚊子到处猖狂的时候,在围龙屋居住的客家人就拿晒干的布惊草放置屋内燃烧,布惊的味道在屋内四处弥漫,蚊子闻味而逃。
端午节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心灵手巧的客家女都会砍一大把布惊草,然后将其晒成八、九成干后,把其烧成“地灰”(草木灰),再把这些布惊灰收集起来,用布滤成干净的黄橙色的布惊灰水,加之于糯米上,蒸粽子时布惊的独特香味和粽子叶、糯米混合一起,顿时香味四溢,让人胃口大开。
在客家人的眼里,布惊草不但是粽子的特殊添加剂,也是客家酿酒的好帮手。
清洗发酵的酒缸时,在酒缸倒入热水后,把新鲜的布惊草枝和思茅绑成一扎,用来刷酒缸,刷完后把水倒掉,等酒缸冷了后再把拌匀了酒饼的“酒饭”放进酒缸内。
而“酒饭”放进酒缸后,要把它整平,并在其中间挖一个小湖,把扎好的新鲜布惊叶树枝和思茅放在上面,就能保持酿酒的鲜美度。
如今,广大的农村中,布惊草依旧和客家人朝夕相处,善于采集草药的客家人,已经把布惊草当做传统草药之一,并在新的草药研发中,不断拓展着布惊草的药物作用。
最后还有个布惊的传说:据野史记载,唐末藩镇纷争,中原战乱,民生凋敝,百姓无以为生。
客家祖先为避战乱举家南迁。
因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客有先人之中瘟疟盛行,无医少药,只能哀哀待毙。
一日,空中降一神鸟,身披五彩,眩然如日,鸣声若“不惊,不惊”。
似有抚藉众生之意。
神鸟爪踏之处,皆化为葱荣木林,其叶鲜嫩,有清香扑面。
客家人采而生嚼,或加汤热饮。
不久,瘟疟自除,客家人得以安然南迁。
“不”与“布”音同,后客家人称之为“布惊茶”,不论身在何处, 都怀藏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