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市场调查论文,只是就我经历的和看到过的日本制造所写的一篇随想,因而就不展示相关的调查数据,各位读者当作一篇随笔看看即可。
对于日本制造,我最多的感想就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我最早接触到日本产品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走私品,你们没看错,就是走私品。
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打开国门,进口产品没有象现在这样随处可见,只有一些有能力的人家才可以凭票证购买到,或者是家里有海员的,可以带进国内。
因而就催生了走私这个行业。
那个时候福建一个市是走私的最大集散地,人们常见的舶来品基本都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
包括打火机、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
而我最早接触到是一个打火机,和现在卖到一两元钱的电子打火机差不多,但是你绝对想象不到那个时候的市场这样一个打火机卖到多少钱。
100元,在人均月工资三四十的年代,一个日本走私进来的普通打火机会卖到100元。
那个时候我并不抽烟,只是觉得拿到手里的打火机真精美。
打火机之后就是手表,日本的双狮手表,虽然现在这个手表只是低端货,但是在我们那个时候,感觉这样的手表真是太准了,双日历、全自动,一个月都差不上一分钟。
我手中的表是我父亲到福建出差时买的走私货,在我念大学时送给我,只可惜让我丢了,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块表。
在那以后,我买的基本都是日本机芯的石英表,不得不说,日本人制造的东西的的确确很好用。
包括日本的文具,精美耐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八十年代的中后期,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大量的日本产品包括合资产品大量涌入了寻常百姓家。
像东芝、索尼、日立的电视、东芝、日立的冰箱、洗衣机,还有东芝、声宝的录音机、雅马哈的摩托车等,不得不说那个时候应该是日本产品的高光时刻,能把这些产品备齐的人家基本非富即贵,寻常百姓买到的可能只是日本机芯的组装品,但是日本产品给人的印象就是代表着质量好、耐用,我那个时候心心念念的就是日本的索尼随身听,但是等到我有能力买的时候产品退市了,取代的是日本的随身听CD机,可也没来得及买,就被MP3取代了。
本该中国的汽车也是日系车的天下,只不过日本人贪心不足蛇吞象,错失了中国的市场。
那个时候中国找日本人合资建厂,但是日本人笃定了中国一定会放开市场,且中国人没能力造车,所以只肯卖中国整车和技术过时的发动机,这才让德国大众捡了个漏。
但是那个时候的日本车一点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比如皇冠、尼桑,是当时的豪华座驾,就连当时的可乐娜也是现在的卡罗拉也是少之又少的,开出去也是相当拉风的。
基本上日本的所有产品都在中国市场上有过高光时刻。
但是日本人怎么也想不到,不足二十年时间,日本的产品会面临着败走麦城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很多的日系产品要么退出中国市场,要么被中国收购。
家电领域内的创维、TCL、海尔、海信、格力等太多太多了。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当想购买一件商品时,可能都不记得这个商品还有日本品牌。
象汽车领域内,很多日系品牌的市场在不断地被国产品牌瓜分掉,销量排名已经很难重现昨日荣光了。
就连引以为傲的高端越野车型,也面临着长城等国产的挑战。
这不只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技术在进步。
所以说,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从来是不缺乏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
就象近年来工业大摸底时出现的,有点类似搞笑的军工材料,比如光威渔具因不满日本人的限制,搞出了碳纤维;光启本想搞汽车涂料,却搞出了飞机的隐身涂料;巨力索具一直在造航母的阻拦索而不自知;腾盾科技本想给顺丰搞快递无人机却最终变成了双尾蝎无人轰炸机等。
甚至在光刻机、光刻胶等半导体领域内,我们国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我们的短板,比如产品的品控。
现在很多产品还在满足于差不多就行,小富即安,这是严重制约我们产品竞争力的因素。
比如我们拿水果来说,同样是阳光玫瑰,日本本土的产品在口感上要的确优于我们国内的产品,这不能用品种蜕化来解释,而是我们的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品控标准,更没有严格的上市标准,大家都本着差不多就行,没有在品控上作文章,最终却是影响了上市产品的质量,所以等同的产品,进口的可以卖到100元一斤,而国产的却只能卖到10元一斤。
再比如造船用的钢板,日本做完的热处理,和国内的热处理,相差是非常大的(我说的是民用)。
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国内的产品都能在品控上更进一步,那么我们的国产相对于不管是日本制造还是欧美制造,将不是简简单单地取代了。
当年日本人曾经一流产品自己用,二流产品出口欧美,三流产品加价卖中国,这种事情也许有一天会轮到中国人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