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出被埋的小奶猫,流浪狗被全网表扬到处都是“眼睛”,学校变身超级英雄守护我们远离欺凌……童眼看世界会有多特别?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华商报推出特别版面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和喜欢的形式讲述时事新闻、前沿科技、社会故事还有一幅幅用稚嫩画笔描绘的童梦世界希望这份特别的限定版报纸给孩子们增添一些快乐留下一份美好回忆亲爱的小孩,今天过节啦!我们送你一份特别的限定版报纸这里有你想看到的科幻创新有你想了解的国内外趣闻大小事 有你应该知道的安全知识 有你描绘的童梦世界以孩童的视角 怀抱内心的童真 一起寻找快乐的宝藏中国空间站里,最近可热闹啦!继蚕宝宝、线虫“造访”后,它又迎来新的动物“房客”——4条斑马鱼。
4月25日晚,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跟随3名航天员一起出发的还有几位特殊的成员——斑马鱼。
这次,航天员乘组要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通俗来说,航天员要在太空养鱼。
4月26日,4条斑马鱼和金鱼藻顺利转移到问天舱的生命生态科学实验系统的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中,开展在轨试验。
从4月26日进入中国空间站至今,神舟十八号乘组已经在轨工作生活满一个月了。
三位航天员一边适应太空微重力环境,一边迅速投入在轨各项工作中。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
小朋友们肯定有好多疑问,在太空里,小鱼的排泄物怎么处理?太空没有氧气,小鱼又怎么呼吸?鱼儿吃什么、能活多久?已经一个月了,这几条鱼现在怎么样了?别急,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
科技装得下奇思妙想守住天真烂漫为什么上太空的是斑马鱼?斑马鱼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观赏鱼,长约3—4厘米,体形纤细,从头到尾有多条深蓝色的纹路,如同斑马一样,所以被称为斑马鱼。
斑马鱼是脊椎动物,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强,也是模式实验动物。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高达87%,可以作为许多人类疾病的研究模型。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空间站除了航天员以外迎来的首种脊椎动物。
“太空鱼缸”如何维持生态平衡?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科学实验顾问仓怀兴说,“太空鱼缸”是一个“既好看又复杂”的生态系统。
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供给鱼呼吸,鱼的排泄物又给藻提供营养物质,它们相互之间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组成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内部复杂的科学实验。
将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滚动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这个系统也会做得越来越复杂。
光照如何解决?在这个生态系统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阳光。
但是在太空中,并没有地球上规律的昼夜和光照,这该如何解决?专家告诉记者,在载人飞船上行过程中,上行水生支持装置将为金鱼藻提供LED光源,保持金鱼藻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保证生态系统里的氧含量满足斑马鱼的生存需求。
入轨后,航天员会将实验组件转移到问天舱的生命生态实验柜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中开展在轨实验。
太空中怎么给小鱼喂食?阳光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水的问题。
在失重环境下,水会呈球状,甚至可以捧在手里。
这种水能让小鱼在里面游吗?会不会因为失重游不动呢?又怎么喂食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高鸿介绍,“我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鱼食,像牙膏状,用注射器的方式每天推进去,让鱼尽量吃完。
鱼吃完产生的排泄物,可以通过管道输运到金鱼藻那边,促使它生长。
”小鱼在空间站能生存多久?在太空养鱼,“鱼缸”的设计要格外精心,不仅密封要做得好,还得把水尽量灌得满满当当。
除了住的“房子”外,小鱼吃的饭也是特制的“太空餐”。
这些小鱼究竟能在空间站里生存多久?王高鸿表示,初步计划是稳定运行一个月,使这些斑马鱼、金鱼藻都能够存活,然后获取一些实验样品,比如鱼卵、水样。
因为条件限制,在如此小的位置空间内培养实属不易。
至于将来能不能延长时间,要根据太空的实际情况。
为了避免死去的小鱼和水藻在空间站里腐烂变质,实验项目结束之后,航天员们会对它们进行灭活处理。
如果实验顺利的话,这些小鱼的下一代或许可以在地面上出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就很期待小鱼们在太空产卵,“一旦发现鱼排卵,我们就会启动专用的排卵装置,把鱼卵收集起来。
这是一个尝试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国内第一次做,是这次实验里最具特色的地方。
”太空中的小鱼现在怎么样了?小鱼已经在太空住了一个多月了,现在怎么样了呢?据科研人员介绍,4条斑马鱼目前状态良好。
这期间,航天员成功开展了两次水样样品采集和一次鱼食盒更换操作,发现斑马鱼在微重力下表现出腹背颠倒游泳、旋转运动、转圈等定向行为异常现象。
后续科学家将利用返回的回收水样、鱼卵等样品,结合斑马鱼空间运动行为视频等,开展空间环境对脊椎动物生长发育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同时为空间密闭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提供支撑。
综合央视、中新网等